“游学”:古代的“研学游”

2023-08-02 09:46:00来源:上海法治报

每逢暑假,很多家长都会给自家的读书郎报名研学游。参加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锻炼体魄,更能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美景,进一步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豪情。

在古代,虽然没有直接以研学游名义开展的活动,但是类似活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始于春秋战国的“游学”

溯源我国的研学游,可追及春秋战国的“游学”,多指远游异地,从师学习,以所学游说诸侯,求取官职。史载孔子招徒讲学,率弟子们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弟子们跟随他遍访都邑,从困顿碰壁中体悟人生,开阔眼界,了解民风政情。

在古代,这样走出课堂的教育活动被称为“游学”,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从史料来看,游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盛行,比如“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就已有了游学之旅。而“游学”二字最早出现在《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

在那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年代,游学就是通过云游天下、拜访各地名士,或拜于其门下或当面请教不解难题,以所学游说诸侯,谋取官职。比如孔子、孟子、荀子等大教育家也曾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教育学生,他们一边寄情于山水,一边拜师访友,在“游”与“学”之中实践着“行知合一”,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及至战国,诸侯并起,厚招游学,广纳贤能;文士们通过游学增进学识,进而充当纵横家游说诸侯国,以言策建立功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成就了一大批人才。

汉承继战国游学之风,学子们为学经,远行访师问道,既求闻达也求仕途。游学丰富了学子、士人的知识与阅历,也成就了许多人。如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游历和文化访古,对其终成《史记》,有很大的助益。

唐代兴“壮游”、旅行学习之风,众多士子走出书斋,多作郊游、远行、交友、边塞之旅。他们访古问俗、优游林下、寻幽探胜、结交豪杰、相互学习,在旅行中学习知识、体悟人生、修为人格、传承文化,成就很多传世的诗篇,而开放、包容的文化,更成就了当时文化的空前繁荣。

及至宋代和明清,游学、书院文化盛行,士人旅行制度化,社会逐步形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流意识。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主张学子不应拘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朱子语类》)。

当时名师硕儒所在的书院,常常成为一地教育、学术中心,吸引远近的学子趋而往之;士子们则利用科举和出仕机会频繁旅行,深入了解各地历史文化、名胜遗产、典制赋役、科技发明,观察社会,推动文化、社会变革。如宋代的沈括少随父宦游州县,出仕后重游历研究,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最后写就集科技之大成的《梦溪笔谈》。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谈画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行中去悟,实践中学,学以致用,这一人文精神贯穿古今,影响了后世许许多多的人。

古人“游学”堪称“人生苦旅”

从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明朝徐霞客“闻奇必探,见险必截”,古人用脚步为我们丈量着这个世界。但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外出游学对于古人而言,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了盘缠之外,重中之重便是带好“身份证”——符节。

自商鞅的“保甲连坐法”起,普通民众就没有了随意迁徙的权利。未经许可随意离开居住地的民众,会被认为是脱籍,这可是大罪。所以先秦士子若要外出游学,就要携带符节作为通行凭证,符可以用于身份证明,作为出入国境、关卡、军营、要塞的凭证;节则是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

如果没有带上符节之类的凭证会怎么样呢?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的一批竹简,让外界窥探到古人也会遭遇“查户口”。竹简中的《游士律》,是中国最早一部旅游法规,其中记载:“游士在,亡符,居县赀一甲;卒岁,责之。”意思是说,如果出游者丢失了通行证明,要交一身衣甲的罚款,到年底时统一征收。

再看交通工具,有条件者如孔子,他去拜访老子时,乘坐的是鲁昭公赞助他的一辆瘦马破车。而大部分古人游学之路全靠步行,比如墨子,他就是穿着草鞋徒步天下,在各地游学,同时推广自己“兼爱”“非攻”的思想。

除了这些,古人游学还要带什么?

《战国策·秦策一》中的《苏秦以连横说秦》篇,记录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游学的“装备”:“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由此可见,苏秦远游至少带了这些东西:御寒衣服——黑貂之裘;盘缠——黄金百斤;学习资料——书;收纳用具——橐。相比如今孩子们说走就走的研学之行,古人的研学之旅真可谓一场“人生苦旅”啊!

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研学不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历史古迹、文化遗址等等这些“行走的课堂”,用更开阔的视野、更直接的方式去认识多元的世界。

(综合整理自人民网、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官网)

责任编辑:冯小珏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