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高楼 头枕清风
焦作古人的纳凉之术
近日,一篇网络文章提及焦作陶仓楼是古人的纳凉神器。果真如此?记者随后向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韩长松进行了求证。
韩长松告诉记者,从目前的出土文物来看,焦作四层、五层、七层陶仓楼建筑十分高大,且层层有回廊,楼顶有瞭望台,主打一个“通风”。有些连阁式陶仓楼的主楼与附楼间有桥梁相连,桥梁之上也是乘凉的好去处。
焦作陶仓楼大致分为楼院式、连阁式、联仓式、简易模式和模拟式,兼具囤粮、居住、防御等功能。因而,为了不使粮食变质以及满足居住需求,陶仓楼十分通风、防潮。
从目前出土文物情况来看,焦作陶仓楼数量之多、造型之复杂全国罕见。其中,楼院式陶仓楼由院落、仓体、楼体三部分组成,出土数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多为五层,少数为四层。连阁式陶仓楼是在楼院式陶仓楼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形成的一种大型陶仓楼,由院落、仓体、主楼、附楼及连接主附楼的空中阁道组成,仅发现于焦作地区。
焦作陶仓楼的存在不仅说明了两汉、魏晋时期焦作地区发达的经济状况,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焦作古人利用建筑休闲娱乐的日常生活。
不仅仅有高楼通风乘凉,在焦作还出土了许多瓷枕。
古人为什么爱用瓷枕?瓷枕过于坚硬,枕着舒适吗?这令许多人不解。可在了解瓷枕的用途后,才知其是古人的纳凉神器。
据有关资料佐证,“枕头”的名字由曹操所创。一天夜里,曹操在中军帐中挑灯夜读,到三更时分有些犯困,未曾宽衣,稀里糊涂地头枕着装兵书的木匣子就睡着了。旁边的书童有点惊讶,看到曹操睡得如此香甜也不便打扰,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曹操起来精神饱满。书童心想:“丞相昨晚睡得这么好,莫非是那木匣子的功劳。”随后,书童依照木匣子的形状,用布料软物制作出一种垫头的用具献给曹操,曹操问道:“此为何物?”书童道:“回禀丞相,这是用来垫头的就寝卧具。”曹操听后认为名字太长了,随即取名“枕头”。由此,“枕头”一词流传至今。
看来,瓷枕果有醒神安眠之功效。
瓷枕在古代倍受宠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可以消暑。
在炎热的夏天,对没有风扇、空调的古人来说,冰凉的瓷枕,可以起到消暑的作用。北宋诗人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中写道:“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对于瓷枕的消暑功能赞赏有加,也印证了古人用瓷枕消暑的事实。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另外,古人无论男女都有厚厚的发髻,睡瓷枕可以更好地保护发型,减少劳烦梳妆。
在武陟县博物馆,便珍藏着三件瓷枕,分别是唐代黄釉褐花瓷枕、宋代绿釉刻花瓷枕、元代白釉瓷枕,每件瓷枕都颜色鲜亮、刻花精美,器型小巧美丽。透过这三件瓷枕,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唐宋元时期焦作地区瓷器制造的发达史,而且还能了解古人的睡眠习惯。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