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亮:严肃的教育者,温和的设计师

2021-03-25 11:09:35来源:人民文创

 

学在东华,教在东华

 

几经周折,对吴亮的线上采访终于定在了一个礼拜六下午,视频中上海的阳光温暖宜人,吴亮身穿黑色外套坐在露台上,神色从容,他将自己与设计的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采访一直持续到天色渐暗。

吴亮身穿黑色外套神色从容。沈慈恩/摄

身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视觉传达系副主任的吴亮,早在1995年便考进了这所大学,那时还叫中国纺织大学。“人从小就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是幸运的,一开始就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事,学了设计。”吴亮的童年在诗画江南的苏州度过,最初因热爱绘画,喜欢艺术,逐渐走入了设计学科。

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图源网络

恢复高考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凭借绘画特长进入设计领域是我国设计教育的传统路径。吴亮读大学时,正值东华大学从工艺美术专业向设计学全面转型建设时期,身处上海改革开放的城市前沿环境,年轻的吴亮“饱含热情,积极参与其中”,一边学习一边探索求实。从传达设计、展览空间到文创产品开发;从平面、三维到动态设计,他总能在不同维度中贯穿,差异化的提出解决方案。多年来曾服务包括科勒、3M、迪卡侬、虹桥机场等众多国内外品牌企业。

吴亮为自己的故乡苏州所设计的作品。

 

吴亮曾在微博中这样回忆自己的大学时光:“中纺大的饭票饭盆,面食堂的发糕,大礼堂阳光灿烂的日子,水泥的游泳池,凯旋路铁轨上的平板火车,新华路的晨跑。青春深埋了,肥沃的记忆总会长出那感动的小花。”


年轻的吴亮学在东华,如今的吴亮教在东华。作为东华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与应用方向的硕士生导师,吴亮同时也是本科教育重点教改项目负责人。与吴亮高考时不同,如今我国设计学与设计专业招生,不再只强调应试者的绘画基础,越来越多人纯粹通过普通高考流程进入设计专业。

吴亮所在的视觉传达系相关展览主视觉画面。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设计行业的入口也不应该是单一的。我们应该吸引对未来生活有极大热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希望独立思考有所突破、不想墨守成规、能拥抱技术的年轻人,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进入设计专业。”吴亮认为这才是“设计学科生源应该有的样子”。


虽有教学理想,吴亮深知做事不能理想化,而要注重实践。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与企业的合作课程成为他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一门合作课程中,吴亮邀请了9位企业讲师。从总经理、市场经理、设计总监,到HR经理等管理层依次出现在课堂上,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全面深入了解企业全流程工作的机会,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角色应变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企业物色学生就业也有了更精准的判断。其中的协同工作用心良苦,可想而之。

吴亮推动举办创意人论坛促进产教融合。

 

“我甚至和企业谈到学生未来的薪资报酬,这些东西在我的课程中不会被回避,因为它是非常现实的一件事儿。应该让学生们看到整个事情发展的脉络和样子,而不应该完全把他们当成温室的花朵”吴亮告诉记者。在他的积极努力下,近5年来吴亮所在的专业聘请了30多位企业负责人或设计总监担任专业型硕士校外导师,吴亮本人也因此获得了2019东华大学优秀教学改革探索奖和2020ECI设计教育创新奖。

 

曾有学生在网上留言,评价吴亮是一位“负责、认真、专业、不可多得”的老师,还有不少学生提到他“表面上很严肃”,熟悉之后发现“其实还蛮温和的”。
 

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设计


深入实践,吴亮不仅这样教学生,多年以来他也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一准则。2008年6月,东华大学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服装设计项目,成立了由服装学院刘晓刚教授领衔的设计团队,吴亮也是主要设计人员之一。

 

凭借视觉传达的专业素养与实践经验,吴亮对世博职业服设计中的细节处理十分关注。“设计师需要在实施效果和形式美感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设计过程中要与制作工艺领域的人有充分的交流。”相反,如果设计师过分地追求形式美感,甚至不惜动用很多人力、物力,仅仅是为了一点细微的效果变化,最终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样的设计很难称得上是成功的设计,对于像世博会这样的世界级超大型活动而言,尤其如此。


“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设计,这才是好的设计。”吴亮说道。除了细节的平衡,世博职业服整体的设计原则同样需要设计师牢牢把握。在吴亮看来,类似大型活动的官方服装、通用工具、公共物品的设计不能过于有个性,“过分地强调形式独特可能会让很多人不适,或者忽视了产品的功能,这样的设计大概率是失败的。”

“小白菜”成为上海世博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图源网络

 

最终,东华大学提交的服装设计方案成功中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参观者服务、礼宾接待、司机等服装类别。其中,以绿、白两色搭配的志愿者服装被人们形象地叫做“小白菜”,T恤上绿、白两色的过渡效果和谐自然,整体的服装风格简洁大方,既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颜色,又体现出朝气活力、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小白菜”成为上海世博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十年过去了,吴亮仍然记得那一年“无数次的改稿”,从服装的设计理念、款式、色彩到科技含量、文化内涵等,每一步都经过了50多位专家、教授无数次的讨论与修改,涉及服装设计、平面设计、服装结构、材料、染整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

 

“设计很多时候是需要协作的,特别是体量较大的设计项目,更需要协同推进。它不允许设计师的自我宣泄。”吴亮总结道,这也是他想分享给现在的年轻设计师的宝贵经验。因为对团队的贡献,吴亮获得了2010上海世博会积极贡献荣誉官方服装图形主创设计师的称号。

 

马克杯里的巧思


作为全国最早建立服装设计类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东华大学是上海市文创50条中重点布局的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单位。创新、创意、时尚产业表面上是打破传统、义无反顾地“出走”,但在吴亮看来实为螺旋上升地“回归”。所以创造新时尚的第一步应该尊重和了解自己文化的历史,因为不清楚自己是谁,很难创造真正的时尚和创新,“洞察人们最害怕和焦虑的是什么,它所映射出的东西便是时尚的趋势。”

东华大学是全国最早建立服装设计类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

 

与此同时,创新还来源于对变化的敏感捕捉。在全球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生活等概念正被人们一步步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领域也不例外。


“前沿的品牌和企业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几乎没有未来,这是时代趋势。”所以吴亮在教学实践中很强调可持续设计理念。在2015上海设计周上,吴亮带领学生运用回收板材重新设计创作了《龟兔赛跑》公共艺术作品,收获好评。将传统故事和思想通过可再生材料重新演绎,吴亮既向人们普及了可持续设计理念,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活力。

 

在去年的东华活动周D•dream草坪国际插画邀请展上,吴亮作为策展人延续了“可持续”设计理念。他策划将集装箱里用的近200个大型充气防震袋附着插画作品,进行装置化展出。展品以较为轻松的“草坪大枕”方式吸引了众多现场观众和媒体的关注,立体化赋予了插画展品超强的互动体验。展览结束后,装置群可以快速压缩,质轻而运输便捷。

 

“不仅是在自身的设计作品中保有可持续的理念,在与设计服务对象的交流中,设计师也应该传播这一理念,这是一种基本的责任。”吴亮说道。


2021年,吴亮将担任首届人民文创国际创意大赛的初评评委,他曾担任上海中心大厦STRABALA文创设计顾问。“文创是连接文化、传统和年轻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产品无非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内容及其传递的价值观。”这是吴亮所理解的文创设计。

吴亮与学生在布展工地。

 

吴亮拿自己设计的马克杯向记者解释,作为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文创载体,马克杯价格低廉,没有华美的图案,器型也十分朴素,吴亮把巧思都藏在了杯身上的文案中。大大的“&”符号强调人与人的沟通与连接;杯嘴“kiss me here”的文案寓意“有情饮水饱”,不禁让人会心一笑,暖心加倍。

连接人与物、人与人的马克杯。

 

“产品要做到功能、文化、情感上的连接,即使是传统的文创品类只要找到一个结合点,将该连接的要素连接到一起,产生市场价值,那就很棒了!”吴亮总是这样鼓励后辈。

​​​​表面严肃的吴亮其实是一位温和的设计师。沈慈恩/摄


列表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