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萍参与线下心理讲座

熊萍为高三年级学生开展考前心理辅导
熊萍,一个朝气蓬勃的“80后”女生,一个浑身充满正能量的党员。她有着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白江区家庭教育协会会员等多重身份。她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和特长,高举爱心的“星火”,照亮了许多贫困孩子求学成长的道路:
关爱彝区贫困学生及9+3学生,每月定期与他们交流谈心;
协助学校创立“爱荟”基金;
协助特教老师对脑瘫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爱心传递,带领她帮扶过的学生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这些“小事”,件件暖人心。
“扶一把,他们就站立起来了”
熊萍常说一句话:“扶一把,他们就站立起来了。”
2017年9月,学校开校,又新招来一批享受四川省政府“9+3”政策和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学生。一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辍学后重返校园,他们的心理上有着不同的“创伤”。熊萍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动地承担起对这些孩子的心理辅导。
其中,有3名学生是孤儿,他们沉默寡言,从不与他人交流,习惯了把自己封闭起来。熊萍在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时了解到,虽然他们申请了国家助学金(3000元/年)和福慧教育基金会的资助(2400元/年),平均每月有450元可用的资助费,但学校每月最低生活标准是800元,资助费用远远不够。每逢寒暑假,他们回一趟家,路费也需要上千元。经济的拮据给他们带来了很大压力。
其中一名叫博什呷黑的学生,从小父母双亡,他跟着奶奶过日子。现在奶奶已经82岁,还带着一个12岁的侄子(也是孤儿)一起生活。奶奶身体不好,已无劳动能力;侄子年龄太小,还在读小学。全家只靠奶奶的五保补贴和侄子的孤儿补贴生活。
一到暑假,路费再贵,博什呷黑都得回去。他家山坡上种的土豆有上千斤需要他去挖出来,再一背篓一背篓背回家,还有一大片荞麦需要他收。而这些农活都需要在骄阳似火的盛夏完成。
回到学校时,熊萍去给博什呷黑做心理辅导,发现他的双手磨满了血泡和老茧,心疼得落泪。后来她发现,不止博什呷黑一个孩子的手是这样。渐渐地,她发现更多的贫困生——低保户、孤儿、残疾儿童在全校学生中还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孩子面对着各种困境与艰辛,或许也面临着新的辍学危机。
熊萍下决心要帮助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但个人的力量有限。她意识到只有成立专门的慈善基金会,才能汇聚起更多的社会爱心力量。
熊萍立马行动起来。他通过多方咨询打听,了解到青白江区有“蒲公英”、义工团等社会爱心组织和公益组织,便与他们联系,说明自己想在学校建立一个慈善基金会的想法。在当地爱心组织的建议和帮助下,在青白江区民政局的协助下,熊萍在学校成立了“爱荟”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会成立后,很快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他们也积极加入到了帮扶贫困儿童的队伍之中。
2020年9月23日,“爱荟”慈善基金会得到了由成都市殡葬协会捐赠的两万多元助学基金,这也是“爱荟”慈善基金会成立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善款。成都市殡葬协会负责人说:“这都是熊萍老师的善举感动了我们。”
从那一天起,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对“爱荟”慈善基金会施以援手。当熊萍把这些暖心的助学金、物资送到贫困学生们的手里时,孩子们一张张感恩的笑脸,一声声真诚的谢谢,让她觉得非常欣慰。
找一把打开他(她)心灵的钥匙
熊萍也是青白江区家庭教育协会的一名成员。自2016年开始,她经常参加家庭教育协会组织的向青白江区残疾儿童献爱心、送温暖活动。
2018年的一个周末,熊萍计划回家看望父母,但突然接到家庭教育协会负责人电话,说准备去祥福镇上元村走村入户看望一个脑瘫孩子。负责人说,因为孩子脑瘫,她母亲感觉这辈子生活没有希望,有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很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熊萍听后,立马取消了原定计划,同家庭教育协会的两名成员一道,带上捐赠物品,一路颠簸,来到脑瘫孩子的家。见有陌生人到来,孩子母亲怯怯地出门相迎。从她忧郁灰暗的脸色可以看出,孩子的残疾给她心灵上带来的压力有多大。
熊萍同另外两位老师把带来的物品从车上搬进脑瘫孩子的家时,看到孩子痴痴地望向家中的三位陌生阿姨,嘴角涎着口水,让人不禁感到心酸。
熊萍打量起这个家,火砖房,墙壁刷过白色仿瓷涂料,贴了地板砖。房屋里陈设着大彩电、沙发、茶桌等,但唯独地上很脏,茶桌上也蒙着一层灰尘。熊萍看得出,房主人以前的生活过得很不错。但现在的屋里,却是很久没清扫打理了。这,是对生活厌倦的迹象。
同来的两位家庭教育协会成员是特教学校老师,她们开始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熊萍则把年轻的母亲喊到院外的一棵树下坐下,同她“拉家常”。两人看似是在闲聊,实则,熊萍已经开始了对她的心理疏导。
一个多小时后,年轻母亲的愁容不见了,脸上挂着久违的微笑。临别时,年轻母亲和孩子都向她们挥手致谢。
车子启动时,熊萍不经意地回了一下头,看见年轻母亲正在打扫屋子卫生。她开心地笑了。
熊萍的周末、寒暑假、春节等休息日,大多都在传递爱心的路上。特别是每年大年前夕,她都会与爱心人士一起进社区,看望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值得一提的是,红阳社区、清江路社区的老人几乎都认识她,每次见她来了,都激动地围上来抢着要和她说话,亲如一家。
不过,也有一些孤寡老人,因为常年一个人生活,性格也有了排他性。红阳九千小区的一位孤寡老人就是这样的性格。年逾七旬的他,一个人居住在光线昏暗的一楼,条件十分简陋,家里也很邋遢。当熊萍和其他两名爱心人士提着米油等食品上门去看望他时,他很排斥。直到在熊萍一番耐心劝说、关心问候下,他才让大家进屋。心结打开了,老人与熊萍止不住地讲起自己的心酸往事,不由得泪眼婆娑。
“孤独的老人其实是最渴盼与人倾述的,只要你找到打开他心灵的钥匙。”熊萍常这样说。
人宅家,激情在飞扬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熊萍虽“宅”在家里,却通过网络,义无反顾加入了中国灾难防御协会社会力量与应急救援综合服务平台、全国心灵工程、世界华人联谊会心灵关爱工程、成都市心理战疫平台和青白江区心理疫情防控平台,担任心理志愿者。
熊萍的爱人是位新闻工作者。这年2月,其爱人因前往疫情一线采访而生病住院,在医院隔离。熊萍忍住对爱人的思念与担忧,仍旧积极面对生活,热心服务社会。从2月到6月,她义务为社会人士与学生做线上心理咨询40多次,制作了30多篇心理微课、科学防疫的美篇和亲子教育文章,向社会与学校传播正能量。上述的文章分别发表在国内的大小媒体平台上。
宅家抗疫期间,熊萍还和孩子一起录制了爱国诗歌朗诵视频,撰写多篇战疫文章,大多都在省级、市级及当地区县媒体平台发布,以此鼓舞人心,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那段时间,别人闲得慌,熊萍却感觉忙不停。她还担任了成都市心理课题《新冠肺炎疫情下中职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究》的负责人,带领课题小组在全校范围开展了线下心理讲座30余场,团体心理辅导11场并完成了线上亲子团体心理讲座5场,辅导覆盖5000多人次。
自2020年2月开始,熊萍带领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联手开展疫情下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及时关注全校学生们的心理动态,对出现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首先给家长普及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建议其家长转介,再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心理诊断或药物治疗,为全校师生心理健康护航。
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熊萍常参加青白江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的各种社会关爱活动,去一些偏远的农村社区给村民们普及家庭教育和心理科普知识。
熊萍记得,有一次,她刚拿到驾照,就大着胆子开车去青白江清泉镇友好村开展以《与暴力沟通说“不”》为主题的心理讲座。
清泉镇友好村地处龙泉山脉地段,偏远,且进村全是盘山路,还很狭窄,稍不留神,就可能把车开进沟里或掉下悬崖。熊萍小心翼翼地开着,衣服也早已被吓出的汗打湿。就这样,熊萍一路磕磕碰碰来到村委会,但当看见满屋子的大爷大婶期待的眼光和热情的笑容,她顿时觉得一路的艰辛与奔波在这充满期望的眼神中变得有价值。
这些大爷大婶,都是留守在家帮助照顾孙子、孙女的老人。与孙子、孙女隔代,多么需要学到一些沟通知识和技巧。
那天,熊萍用自己所学,为大爷大妈们解答了许多他们所关心的事和心中的种种困惑。熊萍的讲解深入浅出,赢得老人们阵阵掌声。她希望能通过讲解,真正帮助到这些需要关爱的人。她也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和谐幸福,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2021年,熊萍受华西医院邀请作为特邀嘉宾参与华西心理卫生中心联合四川省科技厅科普培训项目,儿童青少年心理养育系列讲座《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青少年的爱情心理》,为成都市中小学生及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科学育儿经验。她将所学和实践相结合,一直践行在助人、自助的路上。
2016年至今,熊萍义务为青白江区有需要的孩子与家长,开展多次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和亲子教育讲座。她的事迹也多次被媒体报道发布。
谈起自己的所作所为,熊萍说:“我只愿每个家庭都能和谐幸福,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多年来,熊萍用自己有限的能力点燃爱心的“星火”,照亮了许多贫困孩子求学成长的道路。她助学扶困,传递爱心,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