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5月28日,“2022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与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以线下和线上的方式同步举行。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民族民间艺术与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美育中心、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新时代统一战线文化创新研究基地、成都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共同协办。会议由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民族民间艺术与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民族大学美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兴全教授主持。
研讨会上,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成都历史学会会长、成都古都学会会长何一民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新特点——以成都非遗“双创”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为例》的主旨演讲。
何一民分享了成都非遗的新举措新特点:一是多种传承教育形式共振,非遗传承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加大传播力度,非遗传播活动影响力持续增强;三是推进融合发展,非遗特色文旅经济初步形成;四是打造“成都手作”品牌,振兴成都传统工艺。
针对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何一民也提出了几点建议:要将成都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双创”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将非遗保护传承和“双创”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园城市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相结合。将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其次,坚持“双创”赋能、融合发展。坚持创新传承,构建非遗保护新生态。推进非遗“跨界”发展、融合发展。强化政策保障、壮大非遗“市场主体”。此外,加大非遗传播展示力度,除了传统的传播展示方式外,还需要不断开拓新的传播展示方式。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苹教授在致辞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巨大潜能:一是在规划上下功夫,突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中的非遗符号。对川剧、龙舞、彩灯、羌族刺绣、竹编、木版年画、蜀锦织造技艺、夏布织造技艺等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要注重系统性和规范性,协调好非遗传承与城市文化发展、资源配置、文化产业布局等的关系。二是在创新上求突破,推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中的非遗元素的文旅融合和产业发展。注重对非遗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将非遗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促进非遗项目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和旅游休闲街区,开展非遗特色景区、街区建设,推进巴蜀非遗馆、成都国际非遗创意产业园等建设。三是在传播上拓思路,讲好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中的非遗故事。拓宽非遗文化传播思路,创新非遗文化传播方式,为非遗传承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消费环境,让传承人有尊严、有收入,非遗才能重现活力和生机等。
成都市文广旅局非遗处处长张擎在致辞中分享了成都非遗的主要工作。他说,近年来,成都市文广旅局充分发挥非遗的活态性、体验性、创造性的特色优势,着力促进非遗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彰显,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搭建非遗传习平台,提升世界文化名城辨识度;二是构建非遗品牌体系,提高世界文化名城知名度;三是完善非遗美学载体,增强世界文化名城美誉度。
当天,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科研处徐苑琳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吕荔教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统战教研部主任谷敏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曾俊华副教授,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文化建设教研部副主任李洁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曾明教授,成都市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冯婵研究员,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执行会长、四川巴蜀画派美育中心执行理事长、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院长李杰研究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鲍成志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符辉教授等专家分别作了点评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成都在非遗“双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走出了新路径,形成了新特点。成都的非遗“双创”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大,对于助推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