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全媒矩阵 > 特别策划

今日小暑,古人消暑竟也有“境界之别”?

2022-07-07 07:20:00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俗语有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时节,天气逐渐闷热潮湿,就像在火炉上蒸煮一般。烈日当空,人们尚且能够躲进楼宇建筑的阴凉处避暑,但湿热沉闷的空气却让人“无处可逃”。
  为了应对这难耐的“暑气”,现代人发明出了风扇、冰箱、空调三大“神器”。但在没有“神器”加持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挨过炎炎夏日的呢?如果按照游戏等级来分,下述四个“境界”想必可以一窥古人的智慧。
  “青铜”境界:藏冰消夏
  早在千年前,王公贵族们就用上了藏冰消夏这一妙招。《豳风·七月》有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正如诗句中描绘的这般,冬季时,会有专人将采集好的冰块置于山阴面的藏冰地窖,这样到了盛夏,就有充足的冰块供其祛暑散热,还可用来制作冰镇食物、冷饮等。
  “白银”境界:园中纳凉
  清朝时期,各代皇帝常在夏季前往行宫避暑。为后世所熟知的圆明园便是有名的皇家消暑圣地之一。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建筑特点使得园中宫殿能够利用湖面产生的凉风来降温,从而能达到“层阁临池消暑气”的效果。
  “黄金”境界:熟睡逃暑
  相较于王公贵胄们消暑方式的轻松惬意,文人雅士面对酷暑,更多的是选择“熬暑”。南宋诗人陆游的《逃暑小饮熟睡至暮》
  就生动展现了消暑的“黄金”境界——熟睡。小饮后熟睡,逃入梦中,就能熬过小暑入伏的酷热。辛弃疾也有一句词与之“不谋而合”——“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王者”境界:心静自然凉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炎炎夏日,唐代白居易则选择通过静心来实现身心的清凉。“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独自一人端坐在院中,眼前没有多余的事物,窗外自有清风吹来,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
  如今,现代人消暑不必再像古人一样“拮据”,我们既可酣眠度夏,也可避于山林,何况室内还有空调、冷饮等足以度夏。不过,在享受清凉的同时,切莫过于贪凉,使脾胃受到伤害,造成身体不适。
 
  (本文综合自新华网、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佩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