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从字义来看,“芒种”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对此,东汉学者郑玄解释为“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即是说,泽草丛生的地方可以种植稻、麦这类有芒的作物。
而从气候来看,芒种时节正好处于仲夏开端,其时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生长。在种植麦子的北方,田野里开始弥漫等待收割的新麦的清香。而在稻作地区的南方,稻田里也将布满片片怡人的新绿。
可以说,芒种节气自打一开始,就与农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其鲜明的气候特征,也让它成为了田地播种、下地采收最繁忙的时节。
关于芒种时节的忙碌,古人在诗中有不少记述。
陆游在《时雨》中所写的“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描述的便是此时田野四处飘荡着悠扬的菱歌,家家户户忙着插秧的繁忙图景。而范成大在《梅雨五绝》中言:“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也生动表现了芒种时节因天气影响农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此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有关芒种的农谚俗语,如“芒种忙、忙着种”“芒种忙,麦上场”等等,都是对芒种时节农事活动忙碌场景的朴实描述。
如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过去芒种时节急迫的插秧、抢收场面已渐渐少了,因暴雨天气影响收、晾工作而产生的“芒种怕雷公”等俗语也不再那么受用,人们的芒种过得更为从容。
然而尽管如此,芒种节气对农事耕种的指导意义依旧没变,这源于古人生活经验的朴素智慧,至今还荫蔽着后人。
综合来源:新华社、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