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在苏轼的词里,端午节充斥着粽子的清香。
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吃粽子在这天极具仪式感,甜的、咸的、肉的、素的······各家有各家的喜爱,但其实除了吃粽子,端午还有很多“食尚”。
对于江浙一带的百姓来说,端午美食一定少不了“五黄”。
俗语云:“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传说五月初五端午节“五毒”出没,因此要吃五黄驱邪避疫。什么是“五黄”?旧时有两荤两素,即黄鱼、黄鳝、黄瓜、黄豆芽,再加一个雄黄酒。
雄黄酒,在如今的餐桌上并不常见,但若提到“白蛇传说”中许仙让白娘子在端午饮下雄黄酒后现出蛇身的情节,许多人一定印象深刻。
那么,雄黄酒中的“雄黄”究竟是什么?又为何能克制蛇类?
“雄黄”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中,指的是一种矿物。因其生于山的阳面,对应生于山之阴面的“雌黄”,便称为“雄黄”。同时,雄黄通体橘黄,让古人联想到黄金和“阳刚之气”,就成为了炼丹之人心中的“上品”,而雄黄自身也随着炼丹术的兴盛受到推崇,成为古人“驱邪解毒”的利器。
因雄黄酒散发出的刺鼻气味,蛇类碰到后会避而远之,不过雄黄本身对蛇来说无毒,所以白娘子现身的情节显然是经过艺术加工,夸大了雄黄酒驱蛇的功效。
此外,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也可追溯到屈原身上。
相传屈原投江之后,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其遗体,便有人拿雄黄酒倒入江中以药晕蛟龙。这一故事虽只是传说,但也为端午饮雄黄酒这一举动添了几分纪念意义。
奇幻的传说故事与神秘的炼丹术,让雄黄酒的味道格外引人好奇,虽然雄黄在中医学中可以入药,但饮用雄黄酒已被现代医学认为不可取。为此,医学专家建议道,考虑到雄黄的毒性,普通百姓尽量不要自制雄黄酒或者饮用雄黄酒。
与雄黄酒一样,端午时节吃的五毒饼,其名听起来也“毒”性颇强,但却是许多地区此时家家必备的食物,这又是为何?
原来,五毒饼的“毒”仅是在外形上。
五毒饼外形模仿毒蛇、蜈蚣、蝎子、蜘蛛以及蟾蜍五种毒物,馅料其实是豆沙、艾草、玫瑰等寻常之物。吃着不仅无“毒”,甚至还有些甜蜜,寓意着人们驱除五毒、平安健康的心愿。
综合来源:人民网、东方网、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