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时,我国南方地区开始种植水稻,北方地区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是充满生机的时节。
然而,在这一时节迎来蓬勃长势的不只有农作物,还有一种野菜,它也因此成为了小满时节的餐桌常客。
“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在我国古代著作中,小满被分为三候,其中第一候,便提到了这味野菜——苦菜。
苦菜,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是一种多年生菊科植物,春夏生长,嫩时可食。已过立夏的小满时节,等来了“苦菜秀”,即苦菜正枝叶繁盛,可以采食。
食用苦菜,在我国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采苓》中言:“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便是以在首阳山下采摘苦菜起兴,进而发表议论,可见此时先民已有采食苦菜的习惯。
对于苦菜的食用价值,古人也有研究。“(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它的药用价值,称其能安心益气。此外,据传苦菜还会被用来治疗热症,甚至醒酒。
然而,尽管苦菜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因其苦味的特性,实在称不上什么美味佳肴,人们更多时候食用它是为了充饥。古时每当春天青黄不接之时,许多农民都会依靠它充饥。民间甚至还有传说称王宝钏为了活命,曾在寒窑吃了18年苦菜。
进入到现代,吃苦菜又多了不一样的内涵。
红军长征途中,曾以苦菜充饥,渡过了一个个难关。现在江西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苦苦菜,花儿黄,又当野菜又当粮,红军吃了上战场,英勇杀敌打胜仗。因而,苦菜也被誉为“红军菜”、“长征菜”。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如今,在小满时节吃苦菜仍是许多地方的节气食俗,而这样的行为除了顺应时节,也成为了“忆苦思甜”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