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将节气日与民俗节日融为一体,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天人合一”的观念在这天得到了生动体现。
“天时”与“人时”的双重选择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是社会文化的选择。
《淮南子•天文训》曾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清明,风至,万物生长至此,皆清净明洁,故得名“清明”。
在清明前后,气温回升,正是耕种的好时节。由于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业,清明时节也逐渐形成了春祭的传统。春祭的传统,可从汉魏之际的寒食节中考证。直到唐宋之后,清明才真正成为了民俗节日,被赋予了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在这一节日中得到传承。
清明习俗中“天人合一”的体现
清明时节,梨花风起。人们借此时机,拜祭故人,出门踏青: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亲近自然、珍重生命。这也是“天人合一”的重要体现。
祭祀之风历史悠远。尽管清明节的确立较晚,但其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渐浓,但并未在百姓之中普及开来;汉代时期,随着儒学的流行,人们返本追宗观念日益深化,祭扫之风盛行;唐朝则沿袭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值得一提的是,唐人将寒食清明并称,清明既分担了寒食节祭墓的功能,也沿袭了一些寒食节的游戏,如蹴鞠、秋千等;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唯有清明。
踏青郊游不负春光。清明时节,人们借祭墓踏青郊游。在宋代时,踏青习俗得到前所未有的兴盛。“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便可窥见宋代都市居民在清明时节出行的热闹图景。踏青、秋千、蹴鞠、马球、植树、射柳、放风筝......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的习俗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直到今天,祭祀祖先,踏青郊野仍是清明的两大节令传统。在这些传统活动中,人们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践行着生命传递的意义。
本文综合自中国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