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还能动,我希望还有101次、102次……”2018年5月,“希望老人”周火生在第100次金寨助学之行时这样期盼。
2018年5月19日,周火生老人(前右)与金寨县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交谈。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但未曾想,这会成为他与金寨孩子们的最后一面。
2022年元宵节前夕,88岁的周火生走了,却给孩子们留下了一整个春天。
“要把希望工程作为余生的生命工程”
指针拨回到1993年,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金寨县建成。从报纸上得知此事的周火生,当即汇去了1000元。
坐火车、转汽车、走山路,辗转600多公里,1995年,从教师岗位退休的周火生第一次走进了这所希望小学,眼前的景象让他倍感痛心:“两层小土楼,一间小小的教室里挤着70多个学生,课桌就是一块板子,板凳高高低低,都是学生自己从家带来的,窗户是纸糊的,没有电,学校连厕所都没有,一部分孩子的学费都是老师帮垫付的……”
“走进了大山,才知道那里的娃娃有多苦,有多想上学。”回到江苏昆山后,周火生决定全心全意扑在为贫困孩子捐资助学上。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要把希望工程作为余生的生命工程。
为了助学,他对自己苛刻到极致
周火生知道,捐资助学,仅靠自己微薄的退休金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周火生想到了图书义卖的办法。为了降低成本,他常去上海文庙市场批发图书,由于文庙市场离车站较远,老人舍不得几块钱的运费,经常是几个麻袋一条扁担,把书运到车站。体重只有八十多斤的他,扛着比自己还重的书在两地之间往返,每天徒步十几公里只为到各个学校义卖。直到身体无法支撑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周火生才在老伴的劝说下买了辆三轮车。
2017年9月1日清晨,周火生骑着三轮车去义卖图书。新华社发 隋永浩 摄
在这之后,人们常在昆山的街头巷尾见到这样一幅情景:一位身形消瘦的老人、头戴鸭舌帽、身穿白色上衣,自带干粮和水,脚踩一辆满载图书的三轮车,上面还挂着“义卖图书捐助希望工程”的小旗子。20多年来,他就这样走遍了昆山几乎每所中小学,4辆崭新的三轮被骑成了废铁。
为了助学,周火生在生活中节俭到了苛刻的地步:一身衣服至少穿了十年;一个烧饼就是一顿饭;舍不得住15块钱一晚的旅馆,硬生生在车站门口坐到天亮,用省下来的钱给孩子们买了100支铅笔;家里唯一像样的家电是一台儿女给的空调,用得很少,因为“太费电”。他说,“希望工程要靠钱啊,有钱才有希望”。
“抠”下来的钱,都被捐给了山里的孩子。第1次、第2次、第100次.......每次来到金寨县希望小学,他都揣着上万元的助学款。而这一笔笔助学款,也成了贫困学子的希望。
周火生心系贫困学子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助学队伍中。20多年间,周火生爱心义卖的图书达15万册,为金寨捐资助学达48万元,发动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合计1200多万元,资助了1300多名学生。许多山里孩子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他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山区孩子的未来
从江苏昆山到安徽金寨,23年,100次往返,他走了12万多公里。2018年,在兑现了“来100次金寨县希望小学”的诺言后,周火生终于走不动了。
随着身体每况愈下,加之受脑梗后遗症的影响,周火生的思维开始不太清晰,也忘了很多事情,但他从未忘记金寨。
有一次,儿子拎着水果来看望他,他吃了一点就把剩下的塞到床底下,说“要带到丁埠去,给孩子们吃”。(注:丁埠,是金寨县南溪镇的一个村);还有一次深夜,他突然从床上爬起来,开始穿衣服、收包裹,护工问他想干啥,他说“要去金寨,天一亮就走”。
2017年9月3日上午,周火生乘坐大巴前往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所在地——南溪镇,看望那里的孩子。新华社发 隋永浩 摄
让山区孩子从没学上到上好学,早已成为深入周火生骨子里的习惯。
金寨县希望小学前任校长孙用奇说,当初周火生承诺要一直来金寨时,没有人相信,但现在没有人不相信。
昔日的贫困生闫春记得,第一次见到周火生老人,是在1995年。那次,周火生送给了她一个带磁扣的双面文具盒,她的妹妹拿到了20块钱助学金。
1997年考取了南溪镇第一名的张玉芳记得,由于家境贫困,她差点被迫选择一所中专,是周火生老人四处奔走,找到了玉山镇同心村村委会资助她直到大学毕业......
多年过去,闫春已是金寨县希望小学的一名老师。她说,周火生就像一座照亮漆黑海面的灯塔,“他让我们这些大山里的穷孩子感觉到,自己并非身处绝境。”
2004年,张玉芳成为一名记者,在采访一名贫困生时,她想到了周火生,一下子捐助了当时月薪的四分之一。如今,她也依旧保持着资助贫困生的善举,“我想对周爷爷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周火生走了。但,他又没走。他的爱、他的“希望之火”将永远留在人们心间,永远永远......
(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新华社微信、光明网、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