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嘉兴电台、嘉兴电视台成立40周年,2024年7月1日,《四秩风华 逐梦声屏——嘉兴人民广播电台嘉兴电视台成立40周年纪念文集》正式出版。历时近6个月、70篇文稿、共23万字,记录那些年,嘉广前辈们在风雨中坚守岗位,在变革中创新发展,在挑战中超越前行……7月22日起,读嘉新闻客户端将连载《四秩风华 逐梦声屏》,今天推出第三十期《“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与嘉兴广电的缘分始于1994年,忐忑中第一次坐上《嘉兴新闻》主播台,距今已整整30年了。从新闻主播、专题节目主持人兼编导到主持人管理岗位,30年岗位在变,但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这份热爱始终没变。
2008年到2018年,是我从主持人转型到主持人管理岗位的十年,近4000个日日夜夜,有太多抹不去的记忆:年轻主播登上中国播音主持最高领奖台的那一刻,与小伙伴们通宵录制创优节目的场景,大型活动直播前排练的紧张时刻,主持人下了直播在我面前崩溃大哭的情景……
一起走过的日子,有欢笑,也有泪水。
至今,我仍保留着十年间写给主持人的十本年度评语,从日常表现到作品评价,从本年度排行到下年度目标要求等,60多位主持人的评语每年都积累了厚厚一大本。虽然工作量大,但我很享受在电脑上敲下每个字每句话的过程,那是我和主播们诉说的年度“心里话”。既让每位主播了解自己的优势、存在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也为集团领导层在主持人梯队培养时,提供决策参考。
这是一支令人骄傲的播音员主持人队伍。
初见时你眼里有光带着坚定与憧憬
记得2008年刚接手主持人管理工作时,有位业界前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要管好主持人,要做到身教先于言传,只有不离一线带队伍才能带得好队伍。”前辈的叮嘱其实是告诉我“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要赢得主持人的信任首先得练好“内功”,不在一线当“运动员”,就当好二线的“陪练员”,陪伴每一位“运动员”的成长,只有“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主持人管理没有可参照的样板,这也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我着手对广播电视主持人现状进行调查摸底,一系列涉及主持人管理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主持人持双证上岗、直播管理制度、兼职冠名奖励机制、考核评优细则以及主播自律公约的签订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嘉兴广电的主持人管理进入了一个有章可循的新阶段。
2008年1月,我们第一次尝试在中国播音主持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吸引了全国一千多名主持人报名。我对每位报名者的简历、视频等资料反复筛选后,最终挑选了30名入围者来嘉兴参加面试。考试前一天他们都被安排在休闲中心的客房入住,晚餐后我敲开了每个房间的门,或许是事先功课做得充分,见到本人我居然能脱口而出每个人的名字、毕业院校等,逐一提醒明天考试的注意事项。没想到这一细节,给所有人留下了很深的第一印象,至今仍有当年参加考试的主持人提及那晚的第一次见面。
是啊,16年或许很多东西已经改变,比如,当初的你不断迈向新的人生高度;而16年很多东西却依然没变,比如,你的眼里依然有光,初见时的回忆依然美好。
这次招聘以周强、朱妍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主播加盟我们的团队,新鲜血液的注入,活跃了嘉兴的电视荧屏。之后,连续开展的“诗韵禾城”“唱响禾城”“舞动禾城”等主持人大赛及大型活动的锻炼,让这批年轻人迅速脱颖而出。
触摸“金话筒”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周强来嘉兴广电报到一周后,由于人手紧张,台里直接就安排他上了《奥运天天会》和《嘉兴新闻》的直播。现在回忆起当初的排班还是觉得有点冒险和后怕,毕竟他之前没有任何直播经验。不过周强严谨不失活泼、亲切不失稳重的播报风格,很快赢得了嘉兴本地观众的喜欢。如何留住这样的播音主持人才,则需要管理部门从专业角度为台里出谋划策。于是为他量身定制的“成长计划”开始实施:第一年熟悉新闻业务,除了完成新闻播音和外场活动主持外,每月还有六条新闻采访任务,在新闻频道高强度“速成班”的锤炼下,两年后,周强就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嘉兴广电总台的事业编制。
2011年1月,周强进台的第三年,他被特聘为嘉兴广电史上第一位具有“首席”称谓的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岗位津贴、购房补助等一系列特殊政策。当年中国播音主持网第一时间刊发消息,介绍了嘉兴广电吸引播音主持人才的奖励新政。
留住了人才,还要为其搭建事业发展的平台。2012年正值集团启动“寻找新地标”大型航拍活动,经研究决定让周强担纲直播任务,以“看图说话”的方式与各航拍点位的记者连线直播。由于飞机在空中的飞行速度与解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非常考验主持人的临场应变能力,周强凭借其过硬的专业素质,出色完成了嘉兴广电史上首次航拍直播任务。这在当时无人机航拍还未普及的年代,令省内外专家对嘉兴的直播团队刮目相看,周强也因此获得浙江省优秀主持人称号。
与此同时,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的报送工作也在全国开展。我了解到只有中央台、省级台及部分省会城市台等会员单位才有送评资格,便试着拨通了中广联播音主持委员会的电话,咨询我们有一期航拍直播能否参评“金话筒”奖?得到的答复是,地市台首先要有入会资格才能报送作品,但资格审核非常严格。我向当时的总编辑沈炳忠汇报了这一情况,沈总很支持我去试一试,并对材料报送提了一些建议。有了领导的支持,我心里就有了底,我就把嘉兴台主持人工作的亮点、航拍直播的前期策划及主持人临场表现等都作了详细介绍,材料汇总后寄往北京,等待专家审核。几周后等来了审核通过的消息,嘉兴台成为全国仅有的几家有资格参评“金话筒”奖的地市台。我又根据报送要求和周强一起在机房反复取舍剪辑,把一个多小时的节目剪到18分钟的精华版,又制作了3分钟的主持人介绍视频,再次寄往北京。
材料寄出后几个月石沉大海,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我和周强对此事几乎已不抱希望了。2013年底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北京打来的电话,让我们派两位代表赴京参加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盛典,我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复确认消息后赶紧向沈总报告这一喜讯,并告诉周强我们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寻找新地标”大型航拍直播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提名奖,周强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地市台的获奖者。我俩到北京后,按照会议安排先进行走位彩排,颁奖仪式正式开始前,周强把单反相机交给我拍照,平时只会用傻瓜机的我不知哪来的自信,居然信心满满地接过了他的相机……结果可想而知,周强获中国播音主持最高奖项的高光时刻,我竟一张照片都没为他留下,每每想到这件事我心里总觉得很对不起周强。
16年过去了,当年初入职场的周强从担任部门播音组长到集团团委书记,再到现在的频道总监,周强的成长轨迹也是嘉兴广电领导层重视主持人培养的一个缩影。周强先后被授予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嘉兴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2022年晋升为播音指导,成为目前浙江省最年轻的正高级播音专业人才。
想“坐第一排”还得下“笨”功夫
电视主播脱颖而出,广播主播也不掉队,两驾马车还得并驾齐驱。
2008年主持人管理部门刚成立时,台里让我带黄牧去杭州观摩全省播音主持获奖作品颁奖典礼,由于2007年度我们只获得了一件广播播音三等奖,我和黄牧被安排在后排入座。当黄牧看到获一等奖的主持人都坐在第一排,分批上台领奖与领导合影时,眼里满是失落,他低声问:“王老师,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坐到第一排啊?”我竟无言以答,很久才憋出一句:“只要努力,我们以后也能坐到第一排的!”
为了实现“坐第一排”的梦想,我们开始了十年的追赶之路。
精品创优是衡量一个台综合实力的象征,对年轻主持人的职业成长更是至关重要。我虽有多年的电视从业经验,但广播业务是我的短板,一个电视主持人要抓广播节目创优难度可想而知。我虚心向省内外广播界的专家请教,学会看收听数据分析,慢慢熟悉广播节目流程。
2010年5月,中广联合会在宁波举办“雪莉”作品研讨会,雪莉是宁波市著名广播主持人,她领衔的“如意鸟”团队创作的广播文艺节目,多次获国家级和省级大奖,被业界誉为“宁波现象”。雪莉个人也是浙江省首位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对于雪莉我仰慕已久,这次难得的机会必须好好把握。由于是全国会议只给嘉兴台一个参会名额,我跟当时省广电学会的陶广平秘书长请求,能否多给我们几个名额?嘉兴离宁波近,交通餐饮我们自己解决,不给会务添麻烦,只要能让我们进会场,哪怕站着听课也行。或许是我的这份真诚好学感动了陶秘书长,他破例给了嘉兴10个参会名额,于是我们嘉兴10人小分队兴高采烈地向宁波出发了……
宁波回来后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一档广播文艺节目居然可以做得如此生动感人并获得那么多国家级大奖,我们与宁波台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作为队长的我必须带头“笨鸟先飞”。我多次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向雪莉请教,随后再一次带队到宁波台与他们的主持人面对面交流,分组跟班学习,我下定决心要带领我们广播主持人团队啃下广播文艺创作这块“硬骨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机会终于来了。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英国期间提到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他建议两国人民可以开展一些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大师。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与嘉兴有关的文艺创作的好题材,我国最早翻译莎翁剧作的是嘉兴籍翻译家朱生豪,他和夫人宋清如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我联系到了朱生豪的独子朱尚刚先生,几次登门拜访朱老先生,他给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于是我开始筹划一场线下的纪念活动。
201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由全市主持人参加的“永恒的莎士比亚——莎翁戏剧暨朱生豪宋清如作品吟诵会”在市图书馆举行。活动当天,我采访到了研究莎士比亚和朱生豪的专家,并着手广播文艺专题《诗侣莎魂——秋风和萧萧叶的歌》的创作。节目通过多种声音元素叠加的手法,再现了译莎事业的艰辛和朱生豪宋清如的浪漫爱情,讴歌了莎翁不朽的精神。音频录制前,我对主播崔涵说,我流着泪写完了晚年宋清如把对丈夫的思念,融入到朱生豪未竟的译莎事业中,希望你通过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能让我再次流泪。节目录制完成后,崔涵对人物理解与把握的细腻程度远超我的预期,让所有听到节目的人沉浸其中,感动不已。该节目获当年度浙江省广播文艺播音一等奖。
这次获奖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这是我和我们广播主持人团队在广播文艺创作中迈出的可喜一步。之后我与崔涵又有多次合作,她对每件作品的表达都令我惊喜与感动,是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演播人才,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幸遇到,真的应该好好珍惜与呵护。后来我们团队创作的《黄亚洲心中的“红船”》《歌声里的红色记忆》《一曲骊歌唱“送别”》《夕阳山外山》等广播文艺专题,连续获得浙江省文艺及播音主持一等奖和全国奖项。虽说我们在广播文艺的创作上有了进步,但当年宁波台在全国树立的艺术标杆,我们至今没有逾越,这个遗憾只能留给下一辈了,因为追赶永远在路上……
原想收获一缕春风却迎来春色满园
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间,嘉兴广电主持人团队的节目创优年年跃上新台阶: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播音主持政府奖近40件,10多位主持人获省播音主持奖一等奖,在浙江省地市台中名列前茅。多名主持人被授予省级青年岗位能手、浙江省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嘉兴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当年那位想坐“第一排”的主持人黄牧,已三次摘得浙江省播音主持奖一等奖和浙江省优秀主持人桂冠。
那年在浙江省播音主持颁奖会现场,当我们四位主持人同时获浙江省播音主持奖一等奖,走上领奖台赢得全场掌声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为了这一刻,我们的团队整整期盼了十个年头,为之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只因对这份事业爱得深沉。”
十年相伴原想收获一缕春风,而你们却带来了整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