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学院(下文简称中国美院)的历任院长名录中,高世名有不少特别之处。首先,他是现今中国最年轻的美院院长,也是首任院长林风眠之后最年轻的中国美院院长;其次,他还是为数不多精研理论而非纯艺术出身的美院院长;更为特别的,是他不仅研究传统艺术和经典理论,更研究前沿科技、先锋策展,将学院艺术和乡土美育结合,打造了艺术教育的新课题。
人民文娱记者采访高世名,恰逢中国美院建校95周年大会,学校组织了一系列艺术、学术活动。一天中,他不断转换身份:早上,他是大会主导之一,所有发言稿都自己撰写;中午,忙着接待各方嘉宾;下午,他回归学者身份,出席校庆中的学术活动,从达·芬奇讲到赵无极,从经典油画讲到现代艺术;晚餐匆匆吃完,又化身导览员,向媒体团介绍中国美院和相关展览……等到一切结束,声音也嘶哑了。
即便如此,面对采访,讲起中国美院的95年历史,说到中国文艺的发展机遇,以及他与中国美院的点点滴滴,高世名依然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语速极快。艺术家许江对记者形容高世名“是自己见过脑子最好使的人之一”。许江,
·高世名(前右)与许江(前左)共同出席中国美院建校95周年大会
“1928年,蔡元培先生创办国立艺术院,也就是中国美院的起点,当时他希望以美育代宗教,要以纯粹的美唤醒人心。”高世名对人民文娱记者说,“近百年过去,艺术教育对中国社会的意义逐渐从启迪人心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创新的能量。”
一入江南,便是三十载
1993年,17岁的高世名从山东济南出发,奔赴杭州参加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的专业考试。凌晨1点先到上海,再转车前往杭州。4个小时的绿皮火车,高世名很快就睡着了。过了许久,身边突然多了很多听不懂的方言,他睁眼一看,天已蒙蒙亮,一群人赶着鸭子就上了火车。
他被吵得有些烦,只能朝窗外看去。“这一看,惊呆了、美呆了。”那是江南的春天,成片的油菜花,黄绿相间,如同金色碧玺掉落在翡翠堆里。来到学校,“安安静静,充满艺术氛围”。那一刻,他想:一定要考进这所学院。
当年专业考试,高世名成绩第一,他至今都骄傲于自己的学号:001。在中国美院,他从本科念到博士,研究领域从当代艺术到社会思想再到策展实践。考研时,专业名录上没有想念的专业,他就自己撰写一整套研究详情递交上去,结果得到校领导的认可,竟新开了一个专业方向,而高世名“自编专业”的故事也成为学校的一段“传奇”。
1999年,时任中国美院副院长的许江举办林风眠诞辰百年活动,编撰《林风眠之路》一书。读硕士一年级的高世名也在编写团队中。其他人都是挑好写的部分做,唯独林风眠从小时候在老家的过往,直到出国这一段没人挑,“因为资料太少,我便捡了这段空白来写”。在海量资料中搜集,前往各地调查,最终高世名出色完成了这段“没人写”的故事,也与许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
2002年,高世名读博士,暑假时又大胆向许江提出“地之缘”亚洲当代文化考察的构想,许江支持他实现了这个项目。
“这是中国艺术界第一次主动发起亚洲国家之间当代文化的学术考察和知识对话,明确提出了超越‘西方—非西方’二元框架的艺术研究模式,以‘双重时间’的意象批判文化霸权,以‘全球/本土’双轮驱动的策略探究主体文化建构的核心命题。”高世名说,“那时的国美就有这样的气度,这在当时惊到了很多人,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方案是一个博士生提出来的。”
博士毕业后,高世名留校任教,从讲师到教授,从浙江省教育系统最年轻的副院长到全国最年轻的美院院长。20年间,他创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当代艺术学院;打造美丽中国研究院,让“以乡土为学院”的艺术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如今,他又大力推动中国艺术“国学门”,开展“中华文明基因工程”研究……
院长之外,高世名的另一个身份是策展人。不论是中国美院的名家展览,还是上海双年展等大型活动,抑或是全球性的主题策展,他的创意总能引发行业热议。去年,由他主导的“特写——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展”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幕,展厅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抽屉,每个抽屉里都藏着与艺术乡建、城乡发展、社会美育相关的现代装置艺术。与艺术展同时进行的还有“寻谣计划”,学院师生们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寻访了800多位老人,采集到400多件民间音乐样本,其中活化童谣40多首,举办了20多场童谣现场音乐会。还有美丽中国年度演讲,12位参与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故事……
· “特写——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展”现场。
然而,多年策展工作也让高世名看到了不少行业弊端:艺术批评的社会媒体化、艺术史坐标失效,以及艺术创新精神的匮乏……“坦率地说,作了这么多年策展人,我现在对这个领域相当不满。”
于是,他又编撰系列丛书“行动之书”,系统地回顾、梳理了在策展领域的思想脉络,从策展角度深入展现了过去2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是当代艺术世界的核心生产力,我们必须通过策展去探讨一种艺术实践的新方式,去探索一种理解艺术教育的新方式。”
艺术不只是风花雪月,还有更重要的使命
人民文娱: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年周年,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的艺术教育发生了哪些改变?
高世名:95年前蔡元培先生创建国立艺术院时,看到杭州西湖边有那么多庙宇,就希望以美育代宗教,要以纯粹的美唤醒人心。他对艺术教育有两个期许:一是心灵之建设,二是生活之建设。
近百年来,我们的美育无论是知识上的扫盲,还是美学上的提升,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新世纪、新时代,艺术教育的意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928年,艺术教育对中国社会的意义更多是启迪人心的修养之学;如今,艺术不只是风花雪月,也不只是陶冶性情,在今天的中国,艺术有更重要的使命——推动社会创新。
在我看来,艺术教育的使命就是引导心灵向上,推动社会创新。
·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人民文娱:要完成这样的使命,需要中国的艺术家有怎样的思考和实践?
高世名:我经常跟学生们说,不要只是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艺术界是一个被规划出来的美妙的小花园,只有世界才有大山、大水,才有浩瀚和壮阔。现在我们的社会不需要那么多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需要的是无数具有创新能力、想象力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艺术工作者。
这是我们学校培养人的基本目标。我们希望能带起一股风气,让整个艺术界为美丽中国建设,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出一把力。
人民文娱:中国美院很早就提出“乡土学院”这个概念,就是对“世界的艺术家”的践行。
高世名:近些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倡导“以乡土为学院”,把最具美院特色的下乡采风传统,转换成社会感知行动。核心专业每年都要有两次去各地采风,让学生下乡做社会调查、社会观察,不但给风景画素描,还要给社会画素描。
我们做这些的目的就是让年轻心灵能够真正接触到现实生活,成为一个现实主义者。艺术教育最关键的目的就是构造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完成自我。这个自我不是越来越窄的自我,而是要把自我放到真实的社会场景之中,在自己身上养成一种历史感、现实感。
人民文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两个结合”,您如何看待“两个结合”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高世名:“两个结合”对艺术教育非常重要。第一个在中国传播马克思《资本论》的是国学大师马一浮,他1903年在国外游历时买了英译本的《资本论》,读后在日记中写道,“大快!胜服仙药十剂,余病若失矣!”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和社会史脉络中有社会主义基因,马克思主义把这个基因重新激活了,二者有很多共同的精神价值,比如平等观。
中国艺术很长一段时间被当成士大夫、文人书斋里的艺术,传统山水画里很少有人的形影。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充分展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方增先为代表的浙派人物画派,将描画帝王将相、金刚菩萨、花鸟草木的技巧用来画捡麦穗的老农,让最普通的人民形象跃然纸上,人物画迎来中国画史上的大兴。我们国家以人民为中心,让老百姓重新成为社会主体,每个人都平等都有尊严,这都是“两个结合”在中国美术中的生动体现。
只要人的本能存在,艺术就不会消失
人民文娱:去年在中国美院开学典礼上,您演讲的题目就是“做21世纪的文艺复兴人”。现在,人类是否正要迎来第二次文艺复兴?
高世名:文艺复兴需要什么?科技昌明、文艺繁荣、工商发达、人才荟萃,现在我们都具备。第一次文艺复兴借助了一个外因——大航海,现在互联网就是21世纪的大航海。我们正在迎来的第二次文艺复兴,不只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还是中国开始对世界作出贡献的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世界并不太平。现在,世界冲突不断,更需要文化和艺术,因为它是一种反思的力量、和解的力量,会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更加宽阔的世界,让人类具有超越性。
·中国美院 “文明的互鉴”展览现场。
人民文娱:那是否会出现下一个“达·芬奇”?
高世名:我觉得达·芬奇是个好例子,也是个坏例子。好例子在于他是艺术家里的艺术家,是艺术家中的最卓越者。坏例子在于,他独一无二,可能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今天,不但达·芬奇不可能出现,像爱因斯坦那样凭个人天赋创造出一个公式改变世界的人,也不太可能出现了。
今天要想成为达·芬奇,至少要成为一个会拉小提琴的程序员,就是科学与艺术融合。这太难了,我曾做过一个艰苦卓绝的实验,就是“黑客马拉松”,让艺术家和程序员一起完成任务,结果发现两类人的壁垒非常厚。因为程序员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艺术家的任务是不确切的。
福楼拜说过,艺术和科学在山脚下分手,山顶上会合。如今我们没有做到融合,是因为还没到山顶。
人民文娱:也有很多人担忧,科学尤其像人工智能不断发展,艺术创作也可能被机器取代,就像现在很多AI写作、AI绘画一样。
高世名:对于这件事情,我是比较乐观的。我认为我们应该同AI一起进化。在我看来,AI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另一个是艺术智性(Artistic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的艺术智性就越高。AI不是艺术家,AI本身就是艺术品,在通用人工智能的时代,人们或许也可以借助AI,成为一个像达·芬奇那样拥有更大天地和创造能力的人。
更重要的是,艺术是人的本能,只要人的本能存在,艺术就不会消失。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