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二轮重播,《觉醒年代》依然吸引了不少目光。这部以1915年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大戏,豆瓣评分高达9.2分。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鲁迅…… 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那段时光,革命先驱用信仰谱写了风云际会的历史画卷。以此为主线,《觉醒年代》用生动的镜头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对历史名场面的还原,令许多年轻人“深陷其中”。
这部剧热播期间,中美展开高层战略对话,许多人将百年前后的相似场景进行对比。剧中,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只得到丧权辱国的条约——列强仍旧无理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汪大燮更是哽咽道:“你我,何颜以对国人哪。”
百年之后,在2021年3月18日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面对美国无理挑起争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回击道:“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讲话。”
彼时,弱国无平等外交;
而今,中国以实力书写底气。
因此,在《觉醒年代》的众多评论中,有一条获得高赞:
01 剧鲜活场景捂热冷冰冰的文字
《觉醒年代》中有几个经典场面,热血、震撼、直击人心。也正是画面讲究、情绪饱满的场景,吸引了一波又一波“90后”“00后”,在视频上留下满屏弹幕。
名场面一:毛泽东出场,“他来了!”
在这段镜头中,导演运用蒙太奇手法,刻画出了当时长沙乃至全中国的疮痍。
在一场大雨中,乞丐趴在地上捡窝窝头,军阀骑着高头大马赶开人群;
小商贩的一车鲜鱼倾倒在地,阁楼上的富太太指指点点;
穷人家的孩子在雨中等待被卖,而富人家的少爷在车里吃着三明治……
青年毛泽东,就在众生百态中的场景中,踏着污水,冒雨而来,“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如光般耀眼”。弹幕瞬间满屏:“他来了他来了”“是他来了”“终于来了”。
这也是毛泽东饰演者侯京健印象最深的一场戏,不到两分钟的片段,剧组调集了近600人,布置了一条170米长的街道,组织大量摊点,每一位群众演员的服装和造型都经过了严格筛选,6台洒水车同时“下雨”,拍了足足一天。
名场面二:鲁迅怒写《狂人日记》
剧中另一个充满寓意的场景,是重现鲁迅作品《药》和《狂人日记》的诞生过程。小偷被当街斩首,穷苦百姓却在看着甚至盼着这一幕,在人头落地的刹那,争先恐后地去蘸血,只因为迷信里人血能治痨病:—“我的孩子终于有救了。”甚至有路过的大爷啧啧摇头:“如今刀法不如满清利落,血太少。”
鲁迅见饿殍千里,见人们深陷于封建思想,内心备受冲击,于是提笔做刀,落笔写下《狂人日记》。没日没夜地连续写作后,在手稿完成时,他仰面躺地,缓缓吐出两个字:“成了。”
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的诞生,给当时麻木的中国人下了一剂猛药,也向黑暗社会投下一颗重磅炸弹。鲁迅在绝望中呐喊,撕破旧社会的丑恶:“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名场面三:陈独秀送子留学
这个片段播出后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一包炒糊的南瓜子,一次拥抱,一场长久的注视,父爱无声。
导演张永新用背影和沉默表现父子间的羁绊——并非轰轰烈烈的告别,却更胜于千言万语。
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从此离开故乡,为了心中的救国信仰毅然踏上危路,陈独秀深知这一别应该就是永别。下一个画面,兄弟俩走向刑场、英勇就义,许多观众泪流满面。
可以说,剧中鲜活的场景捂热了历史书上冷冰冰的文字,历史书上的革命先驱不再是一个个遥远的名词,他们穿越时空和我们实现了真正的共情。
正如陈独秀饰演者于和伟说的:“这部剧不喊口号,而是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去从中寻找答案。我们希望能够借这部剧让观众看到,百年之前我们的先辈用怎样的付出和努力来保护这个民族。”
02 如何塑造接地气的英雄?
为什么《觉醒年代》里英雄人物能让那么多观众,那么多90后、00后落泪?导演张永新给出了答案,因为《觉醒年代》有两个创作重点:第一,堂堂正正宏大叙事;第二,认认真真塑造“人”。
他说:“文学是人学,影视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的艺术,活生生的人、立体的人才能够让观众接受。”
如何塑造活生生、接地气的英雄?且看辞职时的鲁迅:
难怪网友评论:
而陈独秀在阅读完《狂人日记》后,兴奋道:“我要当面亲吻他!”
网友们又纷纷替鲁迅表示:大可不必!
而被网友戏称为“干饭人”的陈独秀会研究涮羊肉的吃法,在聊天时烤花生,就连被李大钊拉着逃跑时都不忘拿着筷子。
紧接着网友又扒出一些“一枝独秀”的台词,比如
工人葛树贵说:“您真是一点架子都没有,还亲自包饺子呢!”
陈独秀调侃到:“我还亲自上厕所呢!”
这些都不得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