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人民品牌 > 人民学习

【课程回顾】杨禹:奋勇前行 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解读(上)

2021-09-23 14:37:51 来源:人民学习 作者:人民学习
大号 中号 小号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7月7日,中国改革报社副社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莅临“人民学习·格局屏天下”演播室,为全国广大党员干部带来了《奋勇前行 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解读(上)》的精彩授课。

\

       一、学习方法
       关于如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重要讲话,杨禹首先提出了学习方法:“我特别建议大家把‘七一’重要讲话放在一个相对长的历史纵深里来看,在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的时候,回望一下在‘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些足迹和他之前做过的重要讲话,这样就能发现哪些是新表述,哪些是反复强调的表述;哪些是新论断、新要求,哪些又是我们慎终如始、一以贯之的要求。”

       杨禹提出了“1+3+1+N”的学习方法。第一个“1”指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3”分别指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5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7月6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第二个“1”指的是今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最后的“N”指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多个重要讲话。将这些内容融会贯通,就能全面、深刻的领会“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

       二、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杨禹在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内容及其他重要讲话内容后,将“七一”重要讲话整理解读如下: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穿讲话
       “‘七一’讲话第一段中就提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杨禹说道,“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了我们党100年的奋斗史,提出了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七一”讲话第二段郑重宣告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杨禹说,“虽然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在‘七一’讲话中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回望、梳理和总结,但从第二天开始,全国的主流媒体都在以各种方式回望、梳理和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这意味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统的回望与思考,也是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部分。

 \

       (三)回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习近平总书记用十二个字概括了1840年至1921年之间的历史: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也正是因为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了我们最伟大的梦想。

       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深刻改变了”解释了“开天辟地”的含义。杨禹说道:“我建议大家可以对照参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时的重要讲话,这两篇讲话的结构是很相似的。五年前就提到了三个‘深刻改变了’是对‘开天辟地’的解释,而现在对于 ‘开天辟地’含义的判断继续沿用了当时的说法。”
 
       习近平总书记随后总结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杨禹解读道,“这篇重要讲话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归纳为四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强调了三个内容:一是这个时期创造的成就;二是这个时期创造的成就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联系;三是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向世界的宣告。

       在对四个历史时期做了系统归纳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并将这一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杨禹讲道:“关于建党精神的‘建’字我们在学习当中不仅可以理解为‘建立’的‘建’,也可以理解为‘建设’的‘建’。这32字的建党精神始终贯穿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

 \

       (四)缅怀致敬
       习近平总书记向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员,和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的亿万人民表达了缅怀和致敬。杨禹说道:“在这次的讲话中,增加了两个致敬的对象,一个是消防救援队伍,一个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统一战线广大成员。”

       (五)九个必须
       杨禹说:“这‘九个必须’,既是对过去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面向新征程提出的新要求。”

       在学习“九个必须”前,杨禹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有几次系统总结,我觉得一定要放到一起来学习。一个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国庆招待会上提出的八个‘必须坚持’;一个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八个‘就要’;还有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必须坚持’。”杨禹表示,“我们既要看这次的讲话跟过去相比,有哪些重要的新论断、新表述、新要求;也要看有哪些跟过去一致的、连贯的、反复强调的、一以贯之的要求。”

 \

       1.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
       在第一个必须中,讲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杨禹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也有一段类似的表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在这次的讲话中,把‘利益所系’改成了‘命运所系’,从幸福上升到了命运,分量感加重了。”
 
       在第一个必须中还提到了“国之大者”,这个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陕西考察的时候提出来的。所谓“国之大者”,解决的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的时候,在一户村民的家里,他特别讲到了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6月在青海考察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又讲道,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杨禹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换着不同的维度给我们阐释‘国之大者’的含义,我相信以后一定还会继续为我们做出这样的概括和指引。”

       2. 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在第二个必须中,讲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与人民的血脉关联。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杨禹解读道,“这段话出自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丹江口水库旁边的邹庄村时的讲话,邹庄村为了南水北调工程集体移居,做出了牺牲,习近平总书记到那里考察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共同富裕”出自“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杨禹建议从6个角度准确把握其中内涵:1)长期期盼的富裕;2)全体人民的富裕;3)各个方面的富裕;4)共建共享的富裕;5)逐步实现的富裕;6)实事求是的富裕。

 \

       3. 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三个必须里需要把握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解释了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杨禹建议,“要结合今年6月25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和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一起来理解。”

       关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述,杨禹认为这是首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实际摆在了并列的位置上。
 
\

       4. 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杨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近几年曾不止一次地讲过,我们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虚心学习很多国家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但是我们从来不搞一个简单的整体的翻版,我们正在书写的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创新版。”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杨禹认为应该把握以下5点:1)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

       5. 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这一部分中杨禹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党指挥枪”。杨禹说:“这一部分内容并不长,但是值得观察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在这两段话里都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党指挥枪,后面紧接着就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6. 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这一部分内容提到了三个“和”——“和平”“和睦”“和谐”。杨禹认为这是这一段的重点。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六个词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

       杨禹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讲这六个词是在2015年参加联合国联大一般性辩论的时候,当时就提出这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在这次“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提起这句话,说明我们不仅要把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进一步延展,还要做它的倡导者,我们要把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体现到我们的实践当中。
 
       7. 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杨禹认为,“第七个必须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斗争’,一个是统筹‘两个大局’。从五中全会到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用词从‘胸怀两个大局’进一步推进到‘统筹两个大局’;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又提到了‘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面对两个大局带给我们的种种变化,还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内在关联。”
 
       杨禹特别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三正三观”——要树立正确历史观、正确大局观、正确角色观。杨禹将这三观进行了图像化处理,强调三轴的交汇处就是中国的位置,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位置。
 
       杨禹还发现了一个细节:“2019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班秋季班开班式上讲到了一个词叫‘惊涛骇浪’,我特别建议大家体会这个词的含义。”杨禹说,“这个惊涛骇浪指的是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凡是那些有可能阻滞,甚至中断民族复兴进程的风险,都是惊涛骇浪。’我们每次经历惊涛骇浪后取得的胜利,都是斗争的结果。”

 \

       8. 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
       第八个必须中讲到了中华儿女大团结,讲到了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杨禹说:“虽然这些话都是这几年反复讲过的,但是在建党100周年的日子里再去讲它,含义就不一样。我们要再一次去体会这段话的意义。”
 
       9. 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最后一个必须落在了党的自身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杨禹建议将这段话结合今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一起来学习。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自从党成立以来,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内部变质、变色、变味,丧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背离党的宗旨而失去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所以“七一”讲话中又一次强调了这一点。

       (六)港澳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澳台问题的表述并不长,杨禹建议在学习的时候参考十四五规划纲要。杨禹认为:“关于台湾的表述所传达的信号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向来说话算数,我们做出的承诺,提出的目标、任务,肯定能够完成。”

       (七)青年问题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关于青年问题,杨禹建议重温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比学习就能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期许,“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在梳理完“七一”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后,杨禹再一次给出了学习、领悟这次重要讲话的建议:“我们既要精读原文,又要跳出原文;我们既要看那些新表述,又要看那些反复强调的表述,同时还要结合现实问题。” 

       课程的最后,杨禹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中需要避免6个认识误区:
       1. 要避免只看今天不看历史;
       2. 要避免只看历史不看今天;
       3. 要避免只看中国不看世界;
       4. 要避免只看书本,不看实际;
       5. 要避免只看党内不看党外;
       6. 要避免只看胜利,不看初心。
    
       杨禹精彩的解读激起了全国近百座城市学员们的热烈掌声,也激发了学员们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讨论与思考。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14亿中国人民将携手迈入现代化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