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重庆有几条古蜀道?

2023-09-11 09:58:07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作者:李晟
大号 中号 小号
原标题:重庆究竟有几条古蜀道?专家:既有三峡蜀道也有“荔枝道”

说起“蜀道”,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李白笔下的《蜀道难》。但你知道吗,古蜀道,绝非只有以成都为中心的“难于上青天”,还有因为“一骑红尘妃子笑”而出名的重庆荔枝道,甚至还有杜甫笔下“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的三峡蜀道。

重庆,究竟有多少条通往中原大地的古蜀道?它们在古代,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9月10日,重庆日报专访了我市文史专家,揭开了以重庆为中心的部分古蜀道的神秘面纱。

“一骑红尘妃子笑”

重庆荔枝道因杜牧闻名天下

如果说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让陕西入蜀的古蜀道——剑阁道从此一鸣天下知。那么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则“捧红”了另外一条古蜀道——荔枝道。

这条因荔枝而闻名的古蜀道,起点不在成都,而是在重庆涪陵。

“一骑红尘”如何从涪陵奔至长安?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中心文博馆员徐进介绍,全长1000余公里的荔枝道,从涪陵出发,经重庆的垫江县、梁平县,至达州大竹县,一路向北至万源市,经巴中市的通江县后再绕回万源,到达陕西汉中镇巴县,最后经西乡县子午镇进入子午道。

“这条连接四川陕西湖北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是古蜀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徐进说。

荔枝道虽然名为“荔枝”,可它的作用,远远不只是一条博美人一笑的通路。

徐进称,唐朝以后,历代王朝都将荔枝道作为通蜀的主要交通要道。

明清时,荔枝道最为兴盛,商贾多由此道入川,川陕交界处,荔枝道沿线贸易集市兴盛一时,如盐场坝、渔渡坝等街市,其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因为来往的人多,沿途也有许多歇脚的旅店,人称幺店子。

据当地的老人说,这些幺店子,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歇一二百人,有时候过往客商实在太多了,屋子里住不下,客商们就把马拴在院子旁边的树林里,人在空地上烤火歇脚。

千百年来,荔枝道修了毁,毁了修,这条崎岖的山道上,传送荔枝的从这里走过,挑草纸的从这里走过,背棉花的从这里走过,贩盐巴的从这里走过……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了更为便捷的交通方式,原本的天堑,变成了如今的通途。古老的荔枝道也因此渐渐失去了它的交通功能,成了一条历史的遗迹。

入蜀翻秦岭出蜀乘舟去

三峡蜀道湮没在茂密山林中

虽然李白是从剑阁道入蜀,但是,他离开巴蜀,却是一叶扁舟顺长江而下,也因此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千古诗句。

既然水陆出蜀已经是当时人们常用的通路,那么是不是沿着长江,还有一条东向而出的古蜀道呢?

近日,重庆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张颖,在蜀道重庆段保护利用专家咨询会上提出,古代巴蜀地区,除了北越秦岭的蜀道之外,应该还存在着一条沿三峡而绵延的东向蜀道。

张颖说,历史上特别是唐代诸多文豪在北向蜀道(尤其是金牛道),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因此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历史文献中“蜀道”的地理范畴似乎只是指北向蜀道。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南朝开始就有文献记载称蜀道中有一条为三峡蜀道(即东向蜀道),到了宋代更加普遍,尤其是南宋,由于政治中心东移,时人话语中连接巴蜀的蜀道概念,几乎全是指东向蜀道,例子不胜枚举。”

到了明清,虽然以“蜀道”指称北向蜀道的文献记载很多,但各种史志、游记、诗歌、石刻资料中以“蜀道”指称东向蜀道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我在重庆地区考察东向蜀道时,除了如梁平百步梯‘蜀道难’、佛耳岩修路碑等重要题刻和修路碑,甚至连墓碑上都提到‘循三峡蜀道’之类的话语。可见古人对蜀道的地理认识并无一个固化的概念,其具体语境中的“蜀道”指称,大致以当事者进入巴蜀的交通路线的流变而改易。”

这条东向蜀道究竟在哪里?

“东向蜀道多建于崇山峻岭之中,虽然很多路段已经毁坏,但沿途还是保留了不少珍贵的遗存,我之前做过一定的调查,认为东向蜀道的文化资源非常值得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张颖说。

远涉千里不辞辛劳

湖广填四川移民大军通过三条路入川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古进入巴蜀的道路就是一条艰险曲折之路。那么,从清代初开始,绵延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是如何从家乡远涉千里,克服道路艰辛进入巴蜀大地的呢?

重庆市文史馆馆员王雨说,在清代,数百万的移民们从多条水、陆古道进入巴蜀,在此落地生根,绵延后代。

自古就与水亲近的古人们,一定不会放过相对陆路较为好走的水路进入巴蜀地区。

王雨说,由长江水路入蜀,移民沿着江汉平原,顺着长江,穿过三峡,跋山涉水,进入重庆,分流到川西平原。

沿这条道路进入的移民,从湖北、湖南到四川的最多。这条水路从湖北进入最为方便,湖南次之。

而广东和福建的客家人移民到四川,不少是经过湖南,加入两湖入川的移民人流中,沿着长江水路入蜀,或由周边旱路入蜀,所以由长江入蜀的移民为数最多。

这些移民进入四川后,有的一次就选择了满意的落叶安家之地,有的经过两次、三次甚至是四次的再迁居才安居下来。

除了水路之外,移民们还通过几条古驿道进入巴蜀地区。

王雨说,因为移民们所在家乡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对陕西、甘肃、贵州等地的移民来说,陆路是他们最近的选择。

东乡县(今宣汉县)是陕西进入川东北的一个门户,东乡与达县相邻,移民迁来后“占地报亩,成为花甲(亦称飞地)”。

这些“花甲”,都是当时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是外省移民落叶较多的安身之处。有的移民进入川北后,再迁移进入四川盆地,因此,从陕西旱路南下进入四川的移民人数居第二位。

而移民进入巴蜀最险要的一条道路,要数川黔古道了,广东、湖南(接近贵州的地区)和贵州本省的移民,从黔省旱路入川。这里道路甚为艰险,跋山涉水,十分辛苦。

王雨说,有移民高峰时期的部分统计:自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至十三年(公元1748年),“广东、湖南二省人民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万三千余口”,五年中经过黔赴川移民人数平均每年近五万人,他们从这条路进入四川东南部和川南。

责任编辑:李佩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