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秋意渐浓,万物渐渐都染上了“秋”的气息。而秋水亦别具特色。“望穿秋水”“暗送秋波”,古人用“秋水”以及“秋波”来描述生辉的眼神,可见秋水是很美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提到秋水,不得不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留下的这句千古名句。深秋九月,云消雨停,夕阳西下,漫天霞光,绚烂耀眼,孤鹜在空中飞翔。雨后的江水平缓,江面宽阔,染上了绚丽的霞光。江面无限延伸,和辽阔的天空相接,天上与空中的画卷倒映在水里,上下浑然一色。一江秋水,浩浩汤汤,一望无垠,与天空、夕阳、落霞、孤鹜,构造了一个壮阔、旷远、有层次的画面,美不胜收。难怪诗人看到,都不禁“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胸襟感到舒畅,诗兴大发,写下《滕王阁序》这千古名篇。据传,当时的洪州都督阎伯屿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大惊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所写的“秋水”又有别样的韵味。昏黄的落日霞光中,枯藤与老树交缠,乌鸦归巢,构成了一幅略显萧瑟衰颓的画面,触动了深秋远行游子的心灵。小桥之下,流水缓缓,桥边人家炊烟袅袅。这一溪秋水,与小桥、人家共同组成寻常烟火,那么静谧、温馨、和谐,让飘零天涯、骑着瘦马的游子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想到家乡的亲人朋友,他们还好吗?这一溪秋水是诗意的、是平静的、是温馨的,却勾起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凄愁苦之情。
秋水勾起的还有李商隐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婚前对妻子倾慕已久,婚后迫于生计,他辗转于遥远的幕府之中,与妻子聚少离多,他的内心愁苦忧虑。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可惜自己却无法给出明确的答复。黑夜中,秋雨滂沱不停,每一声都像打在诗人的心头,加重了诗人的萧瑟与孤独之感。秋雨淋淋,一池秋水满溢而出,让诗人心间绵绵无尽的相思之情汹涌难平。思念如此之深,以至于诗人仿佛看到漫长离别后,夫妻终于相聚,在烛光下共剪烛芯,说起今日的巴山夜雨,以及盈盈的一池秋水。诗人畅想相聚的温暖依恋、相依相伴的幸福,乃是今日思念之深重、期待相见之迫切的体现。
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描写的“秋水图”又是另一番景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树木繁茂的深山,人迹罕至,新雨初歇,万物被洗刷一新,山中寂静明澈,山间的流水也充盈了。皓月当空,清冽的泉水缓缓流泻于山石之上,潺潺水声在静谧的山间仿若一首清脆的乐曲。皎洁的月光穿过如盖的青松洒在这淙淙泉水之上,让这流动的泉水闪闪发光。秋水,月光与青松在这静谧的山林里共同营造出了幽清、空灵、优美的意境,置身于其间,仿若置身于世外之境,难怪王维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国维曾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论是一江秋水、一池秋水,还是一溪秋水、一山清泉,从不同的诗人笔下流出,都已印上他们生命的痕迹,融入了他们经历生命中悲欢离合后的体味感悟,值得我们用心欣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