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名臣、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你也许不知道,欧阳修一生曾在颍州(今阜阳)来过几回,共待了约八年,写下了与颍州有关的92首诗词。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眷恋颍州,并在晚年退休定居颍州直至终老于此呢?
千年会老堂的故事
说到欧阳修与阜阳,就要从一座叫会老堂的建筑说起。
会老堂位于阜阳市泉颍生态园,出阜阳城西3公里左右,交通十分方便。一层院子把会老堂圈在了里面,会老堂大殿上方悬挂一块匾额“会老堂”,三个大字熠熠生辉。屋子内正中间立有一块石碑,旁边还有一个木质灵牌,上书:“宋·龙图阁学士、兵部尚书太子太师楚国公,欧阳文忠公之位。”堂内左右两侧各有一块明清时期碑记,大约有一米多高。据当地人说这两块碑全部是断裂的,是后来补上去的。碑记字体全是两面的,一面为篆字,一面为行草字体。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吕公著知颍州。此时欧阳修已谢官请归,因他迷恋颍州西湖的景色,却没有回老家江西庐陵,而是自命“六一居士”在颍州西湖的一块绿洲上建房居住下来,其所居住之地自称“六一堂”。而会老堂,即为欧阳修故居的一座堂。始建于北宋,现为清代建筑,为砖木结构。会老堂在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维修,现还保留有明清修湖建祠的碑记四块,记述了历史上欧阳公祠、西湖亭、西湖书院的修建情况。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自扬州移知颍州。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退居颍州,寓西湖六一堂。翌年4月,前副相赵概以八十高龄自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来访欧阳修,知州吕公著也前来看望。欧阳修、赵概、吕公著三人会于此堂,饮酒,赋诗,故名“会老堂”,知州吕公著为此堂题匾额曰:“会老堂。”欧阳公即席赋诗:“某闻安车以适四方,礼典虽存于往制……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诗中抒发了他与赵概莫逆之谊和对赵概不远千里寻访的感激之情。当年,欧阳修便终老于西湖居所。
会老堂现存为硬山顶,梁架式砖木结构建筑,分间为明三暗五,采用柱石斗拱承托,棂门花窗相衬,显得古朴清雅。堂内有东、西月亮门,门额上分别雕书“景贤”“尚友”。会老堂在历史上曾经多次维修,清乾隆时又做过较大修整。1959年4月,阜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会老堂为阜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到了2005年10月,阜阳市对会老堂进行维修,后陆续修葺,并入泉颍生态园。
吟诗于颍州西湖
欧阳修一生共写下92首与颍州有关的诗词。从欧阳修赞叹颍州西湖的大量诗句里,折射出了当时颍州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诸方面的繁荣与发展。颍州西湖是一份忠实的历史档案,它忠实地记录了当年的颍州已成为众多文人名仕争相前来的名城。自仁宗庆历以后,中枢辅臣、文坛巨子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相继知颍,对西湖大加修葺,颍州西湖之名遂著于天下。
颍州西湖原是古代颍河、清河(今称西清河)、小汝河(今泉河)、白龙沟(已湮没不存)四水汇流处。颍州西湖形成于秦汉时期,但作为风景湖闻达于世则始于唐代。当时的颍州西湖水面空阔,广袤相济,水深莫测,湖面面积约30平方公里。宋朝,颍州属京西北路,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加上颍水通淮达汴,遂成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颍州的政治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颍州西湖的历代建筑很多,仅据史志所载就有近30处。其种类包括亭、榭、楼、阁、堂、台、寺、桥等,或建于崇台,或依于水际,或卧于碧波,疏密有致。菱荷飘香,绿柳盈岸;画舫朱艇,碧波潋滟。宛如一帧灵秀美妙的水墨画卷展现眼前,令人神往。欧阳修在颍州任职期间,曾多次沿颍州西湖乘舟南下,到古镇焦陂游玩,并留下不朽的诗篇。之所以到焦陂,那里除了鲜鱼之外,还有眼名为九龙泉的古井。这口井不仅可烹清冽爽口的香茗,还可酿造回肠荡气的美酒。欧阳修每次到此,都要品茗饮酒,兴尽方归。欧阳修直到临终前,还念念不忘焦陂。宋熙宁五年(1072年),欧阳修病中写下了“冷雨涨焦陂,人去陂寂寞……”这首怀念焦陂的诗竟成了欧阳修人生最后的绝笔。
欧阳修的终老之地
欧阳修一生为颍州写下了92首诗词,是什么因素让他如此眷恋颍州而不愿回江西老家,却以颍州为家,并在晚年退休定居颍州直至终老于此呢?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谢官归隐,皇帝终于准他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带职致仕的敕告。七月四日,欧阳修率全家老幼一路风尘仆仆抵达颍州,这是欧阳修第八次到颍州。然而,欧阳修在颍州仅仅待了8个月时间。次年就病逝颍州并葬于此。其在退休归隐时间之短,大大出乎亲朋好友的意料,就连宋神宗皇帝也深感震惊。
欧阳修生于四川绵阳,祖籍江西庐陵,其一生66年,在仕宦长达40年,但这两个地方却没有他在颍州的次数多。欧阳修曾先后八次到颍州,又是什么因素让他一次次挂念颍州呢?
根据欧阳修留下的诗词及史料记载来看,当时欧阳修喜爱颍州则缘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颍州民风淳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他在《思颍诗后序》中讲得很明白,“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可以说,他在第二次到颍州就萌生携家眷迁颍定居,买地建房之意。而在他第五次到颍州时,就开始在颍州扩建以前居住的房屋,实为他将来年老退职居住。二是对风光迷人的颍州西湖情有独钟。虽然颍州地处平原,少山川之壮美,然而颍州西湖之绮丽,则让他流连忘返。所以他寓居颍州时,载酒泛舟于西湖,或流连烟柳绿波,或与友人赋诗酬唱,亦颇乐在其中。因此在其大量的咏颍州诗词中,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西湖自然风光的热爱。三是当时的颍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有非常适宜的人居环境。而颍州之所以能够丰调雨顺,关键在于颍州西湖水利治理得好。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阳修身体非常羸弱,已未老先衰。《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48岁时,身体已很不好,何况后来又患上了严重的眼疾、足疾、风眩等疾病。正是因为当时的颍州气候适宜,风景美丽,适于欧阳修治病养老。因此,欧阳修才将颍州作为其晚年养老所在地。
欧阳修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和政治家。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二十三日病逝于颍州(今阜阳),享年66岁。赠太子太师,追封兖国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