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鲁迅的书法

2023-04-17 11:48:10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江舟
大号 中号 小号

鲁迅先生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同时也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文章手稿、二十五年的日记和五千余封书信的墨迹。这些手稿和墨迹,工整易认,意态秀拔,线条随意,极富韵致,确属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精品。

少年鲁迅,每日“正午习字”,抄录过《小学入门》《说文解字札记》等。成年后,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曾以很大兴趣搜集整理了两汉和六朝的碑版、砖文和画像达数百种,编成《侯堂砖文杂集》等书,还临摹了不少墓志、碑文。可见鲁迅的书法功底是非常深厚的。

鲁迅早年写一手端庄清秀的楷书,以后除写行楷外,还写篆书和隶书,也常以行、篆、隶结合,形成自然多姿的风格。鲁迅先生的书法,初睹以为秀媚,细视之则内涵丰富,境界高雅。这种风格,既从魏汉刚猛沉实、老健严谨中巧取了简妙俊丽,又从唐人秀媚清雅中化出了巧捷灵动,参透理法,妙合古今而形成。他书写的《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送增田涉君归国》等作品,运笔速疾轻灵,发力柔绵刚猛,全在一点一动间隙之中,使转自然,格调活泼超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透过鲁迅书法(如《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和《无题“烟水寻常事”》等作品),那狂肆浑脱的点画,那动荡不安的线条,可以洞见先生那不附不阿的个性和胸中勃然不可磨灭的浩然之气。作者的精神情趣和坚忍的战斗风格,储藏于笔画之内,峥嵘于字里行间。

鲁迅曾说自己的小说用的是白描手法,他的书法也具有这种凝陈质朴、清雅脱俗的特点。日本友人增田涉这样评论鲁迅的书法,“没有棱角,稍微具有圆形”,“在真挚中有朴实的稚拙味”(《鲁迅的印象》)。郭沫若曾说:“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肺之交应。质朴而不拘谨,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唐宋,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诗如其人,书如其人”(《鲁迅诗稿序》)。这是对鲁迅书法艺术的中肯品评。

鲁迅的书法如此珍贵,但对其敬仰者的至爱与请求,他无不俯允。据不完全统计,他为中外好友和文学青年的书幅手迹达八十多件。书写内容除自作诗外,录古人诗赋则以唐诗居多。鲁迅青年时爱李贺诗,故又多以李贺诗为书法内容,也爱录钱起、李白等人诗作。为易俗社题书“古调独弹”一语,则取自刘长卿《听弹琴》诗中“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话。书写幅式,除中堂、对联、条幅外,也有为日本法师杉木勇乘和朝鲜青年金九经而书写的扇面。

鲁迅偶尔也会书写墓志和碑文。1934年为未名社青年作家韦素园写的墓碑,正面用篆书,背面用楷书,古雅脱俗。后来又为曹靖华之父撰书《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锐中有钝,巧中有拙。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于1935年4月11日为日本友人镰田诚一所书的碑文和碑阴记,不管是行笔的顺逆、裹铺,或是在置阵布势中的虚实相生、变通豁达,都可看出他对传统的学习是卓有功力的。这墨迹已于1978年初,由镰田诚一的侄子亲自送给我国。镰田诚一的侄子说:“这纸碑文我们珍视为家中之宝,但是,鲁迅在中国是一位伟人,他的墨迹如果散失,是一件大事。我将碑文用铜版镌刻一方留在家中,原书由我和两个孩子送往中国,亲手交还,以示慎重。”

鲁迅不但为丰富我国书法艺术作出了贡献,也为保护民族遗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除自己搜集珍藏外,在教育部任职期间,还写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提出要制止对碑碣的滥施椎拓,呼吁有关部门加以贯彻。

尽管鲁迅先生的书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仍然十分谦逊。他曾多次这样说:“我的字很拙劣,写家看了会笑我的。”当萧军、萧红赞扬他的书法造诣时,鲁迅在回信中说:“至于字,我不断地写了四十多年了,还不应该写得好一些吗?但其实,和时间比起来,我是要算写得坏的。”

鲁迅写字,几乎不用昂贵的毛笔,是“从小用惯,每支五分的便宜笔”“名曰‘金不换’”(《南腔北调集》),这是鲁迅故乡绍兴“卜鹤丁”笔庄生产的正冬狼(黄鼠狼)毫。周建人在《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一书中说:“这种笔,鲁迅先生差不多用了一生,我记不起看见他用过别的笔。他病时,还叫我们托人去买这种笔,但买好寄到时,人已不在了。”鲁迅用的墨和砚,也是极普通的,都是当年学生用的东西。现在,鲁迅用过的笔、墨、砚,仍陈列在上海鲁迅故居内他的书桌上。

鲁迅先生的书法同他的著作一样,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责任编辑:冯小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