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家孙柚撰《新刻出像音注司马相如琴心记》万历版刻本插图
司马相如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对后世的影响同样深远。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他单独列传,将其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写入正史;扬雄不仅模仿其写作风格,更复刻其人生轨迹;梁武帝在其家乡设置“相如县”;李白学赋把司马相如作为学习和赶超的对象;苏轼梦见自己与“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合席而坐”;鲁迅先生讲中国文学史,“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以司马相如为起点,蜀学兴起于中国西南,之后的扬雄、李白、苏轼等一大批蜀地文人,在历史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司马相如无论是在文学上的成就,还是“通西南夷”带去的“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传奇一生,激荡两千年,在不同时代不断引发共鸣,被重新认识、重新解读。
司马迁
把文学家写入正史
《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在如此重要的一本史书中,独属于文学家的列传仅有两篇,一是《屈原贾生列传》,一是《司马相如列传》。而《司马相如列传》是唯一一篇独属于文学家的专篇专章,全文近一万字,除了记录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外,还将其所著8篇辞赋散文作品全文收录,可见司马迁对司马相如的评价之高、重视之甚。
更为罕见的是,在《司马相如列传》中,惜墨如金的“太史公”以大量笔墨记录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其细节之翔实、笔调之浪漫,从琴挑文君到当垆卖酒,故事极具戏剧性和文学性,这不仅前无古人,在后世史书中也鲜有来者。把文学家写入正史,司马迁是历史上第一人。
司马相如虽然比司马迁年长许多,但二者在汉武帝时期的生活轨迹很可能有重合。当司马相如名动天下时,很容易对年轻的司马迁带来思想上的震撼,进而产生崇敬的情感。有学者提出,司马相如的诗性想象思维是影响司马迁《史记》创作的关键因素。
《司马相如列传》立传的基点,就是司马相如卓越的文学成就。司马迁全文收录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喻告巴蜀民书》《难巴蜀父老书》《谏猎疏》《哀秦二世文》《大人赋》《封禅书》共8篇,堪称“司马相如选集”。司马迁评价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从这段评价可以看出,司马迁对相如赋的“讽谏”意义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这与《史记》中多处对武帝多所兴作、耗费民财的批评在精神上是相契合的。司马迁可谓司马相如精神层面的知己。
梁武帝
为相如设“相如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擅长诗赋,对国家的文治也相当重视。他对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推崇备至,为司马相如的出生地以及故宅所在地专门设置了“相如县”,也就是今天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县城就设在司马相如居住过的地方——两河塘。当然,梁武帝设置“相如县”并非仅仅是“粉丝”对偶像的支持,背后也有深刻的政治考量。当时北魏南梁对峙,双方都急于宣示自己的政权为正统,是大汉的正宗继承人。因此,推举司马相如这样的一代文宗兼之政治家,其实也是南梁“宣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说明了司马相如的历史地位。
这座以司马相如为名的城池,历经陈、西魏、北周、隋、唐、前蜀、后蜀、宋、元等数个朝代,从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建县到明洪武四年(1371年)并入蓬州,相如县一共存在了865年。这也是蓬安历史上作为县(州)存在的最长建制名称。时至今日,这里仍然遗留了大量司马相如的印记。
李白杜甫
文学传统的继承
同样从蜀地走出的李白,是司马相如文学传统的继承者。“诗仙”豪气纵横,浪漫唯美的艺术风格,在相如赋中可以找到源头。李白自言:“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李白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深受蜀学辞赋文学传统的浸润,这当中又以司马相如为最。
魏灏《李翰林集序》载:“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动京师,《大鹏赋》时家藏一本。”可见李白的词赋造诣同样出色。受司马相如影响,李白立下“作赋凌相如”的志向。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载:“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惟留《恨》《别》赋。”后来,李白更是模仿司马相如献赋天子,“昔献长杨赋,天开云雨欢”“夸胡新赋作,谏猎短书成”。李白不仅做赋,而且在文学风格上也向司马相如靠近,相如赋有“气号凌云”声势,李白为赋有“事与辞称,俊迈飘逸”的逸迈。李白在《大鹏赋》中写道:“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从文字中流淌而出的豪迈之情,正是立志“作赋凌相如”的完美诠释。
李白流传的诗文中,提及司马相如的共有16处。如“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等。司马相如身上的济世报国、功名仕进、家国情怀,激励着李白仗剑天涯。
以现实主义诗作而闻名的“诗圣”杜甫,同样深受司马相如影响。据统计,杜甫是称引司马相如、扬雄最多的唐代诗人,如“多病马卿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其《琴台》流传千古:“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更有意思的是,杜甫自诩:“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虽然性格和文风都和司马相如不同,杜甫写于成都的诗都不经意间多了几分人文浪漫,少了几分忧国忧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如此,“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如此,“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更是如此。草堂与相如故居距离不远,杜甫在司马相如的故乡,被“润物细无声”地改变。
鲁迅郭沫若
新文化运动的共鸣
1926年,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编写讲义《汉文学史纲要》,其《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中作出了著名的论断:“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鲁迅先生以“广博闳丽,卓绝汉代”高度评价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将司马相如置放于汉代文坛首位,强调其影响深远。
鲁迅先生认为,司马相如“盖汉兴好楚声,武帝左右亲信,如朱买臣等,多以楚辞进。而相如独变其体,盖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之短长,亦不拘成法,与当时甚不同”。在文学创作上,司马相如绝不因循守旧,非常注重创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创新”特质,以及为人和行事都引发了社会共鸣,对相如、文君故事的正面解读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并对郭沫若等新文化运动人物的崛起,有着直接的作用。
郭沫若在《蜀道奇》中写道:“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扬雄与相如。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在他看来,家乡的诸位先贤里,文翁、司马相如、扬雄、李白和苏轼是处于同一地位。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创作的话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走上舞台。《卓文君》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被赋予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争取人格独立和婚姻自由的时代内涵。
在郭沫若眼中,“文君私奔相如是对旧式道德的完全背叛,是冲破中国封建罗网的‘很好的标本’”。据“创造社四大台柱”之一的成仿吾回忆,郭沫若曾经打算将《卓文君》以《司马相如》为剧名面世。在《卓文君》一剧中,充满了郭沫若对司马相如的正面肯定,他将卓文君对司马相如才华的倾慕,设计成“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浪漫桥段,使得相如文君故事合乎历史逻辑而不落入“劫财劫色”的俗套。这部剧对“五四”时期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争取人格独立和婚姻自由的广大青年,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1957年,郭沫若为邛崃文君井题词:“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吴亦铮/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