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盘点那些写出惊世佳作的“草根诗人”

2022-11-17 09:53:00 来源:甘南日报 作者:邱俊霖
大号 中号 小号
原标题:那些写出惊世佳作的无名诗人

提到中国古代诗人,人们脑海中可能会涌现出李白、杜甫这样的杰出代表。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许多来自民间、名气不大的“草根诗人”,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出色的作品。

自由职业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小儿垂钓》大家都不陌生,诗歌描写了一个侧坐在河边青苔上学钓鱼的小孩儿,听见路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水中的鱼儿。画面简单却活灵活现,使读者感到意趣盎然。

这首诗的作者胡令能便是一位典型的唐代“草根诗人”,因为家中太穷,他甚至只能以修补锅碗瓢盆为生,由于手艺不错,还得到一个“胡钉铰”的外号。

在“神仙打架”的唐代诗坛,胡令能并不出名,关于他的记载也很少。如今他的诗仅存四首,但他依靠自己为数不多的作品在诗歌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与胡令能相似的还有中唐诗人刘叉。刘叉的本职工作是当侠客,从他的名字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江湖豪气。

《唐才子传》记载,刘叉年轻时还因为摊上过官司而不得不亡命天涯,直到朝廷大赦天下后才脱罪。后来刘叉发愤读书,竟写得一手好诗。

转型后的刘叉对往事似乎颇有悔意。有一回,一位秀才朋友很喜欢刘叉的佩剑,刘叉直接把剑送给了这位秀才,并赋诗一首:“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宝剑犹如一条古老的河流在手心流淌,锋利而又厚重。但刘叉特意交代“勿薄细碎仇”,叮嘱秀才遇事千万要冷静,不要为了私人小恩怨就拔剑相向。

行踪成谜型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赠去婢》)这首诗的作者是中唐秀才崔郊,传说崔郊与他姑母家的一个美丽的婢女互相爱恋,但这个婢女却被卖给了贵族于頔,崔郊对此难以释怀。后来婢女外出与崔郊邂逅,百感交集的崔郊便写下了这首《赠去婢》。好在于頔偶然读到了这首诗,于是成人之美,让崔郊将婢女带回了家,这也传为一段佳话。对于崔郊,人们只知道这个美丽的传说。

在历史上,像崔郊这样记载很少却留下佳作的“草根诗人”还有很多。宋末诗人卢梅坡存世诗作不多,却凭借着两首《雪梅》在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更是千古流传。和崔郊一样,卢梅坡的生平事迹不详,“梅坡”应该也不是他的真名。

虽然难以在正史当中占得一席之地,但这并不妨碍“草根诗人”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比如南宋诗人林升便曾在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写了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日日歌舞升平,不思收复中原,看到这种情景,林升便用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慨。

隐士高僧型

北宋理学家、数学家邵雍淡泊名利,也不参加科考,但名声大了盖也盖不住。有人向朝廷举贤,请邵雍出来做官,他偏偏称病不去赴任。他住的房子破了,司马光、富弼等人自掏腰包给他置办新宅子。他还给自己的宅子起了个名字叫作“安乐窝”,并自号“安乐先生”。

虽然以搞学术出名,但邵雍也写得一手好诗。有一年春天,邵雍出门游玩,看到乡间骀荡的春光和迷人的风物,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数学家写诗就是不同凡响,邵雍用简单的数字将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清丽的田园风光图,营造了一种闲适淡雅的意境。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高僧型诗人的佳作也有许多,比如唐代诗僧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些隐士高僧在历史上并不那么出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写出千古佳句。

科场失意型

科场失意的读书人,往往会写诗以抒情明志。唐玄宗时期的刘方平就写过一首很出名的宫怨诗:“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春怨》)刘方平因为科举失意终生未仕,不过传说中他可是当时名传一时的美男子。

同样科场失意的诗人陈陶干脆给自己取了个“三教布衣”的外号,意指自己只是一个精通儒、释、道三教的普通百姓。陈陶留下的诗不多,但他的《陇西行》绝对名震千古。“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描述了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血染沙场的事迹,后两句更是千古名句,凝聚了诗人对将士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当然,要说到科场失意,恐怕没人比罗隐更惨了。罗隐素有才华,但应试水平太差,一口气参加了十几次科举,结果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不过好在他老人家能够自我排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然而,通读罗隐的作品便能发现,他其实并不快乐。相反,他天天发愁,而且爱发牢骚。比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罗隐常常以锐利的笔锋揭露晚唐社会的黑暗,这首诗只是他众多讽喻诗中的一首,讽刺当时贪官污吏不劳而获,同时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的“草根诗人”还有很多,虽然他们难以在史书中留下什么痕迹,但是他们的作品跨越了时光,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邱俊霖(摘自《团结报》)

责任编辑:冯小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