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古代诗人笔下的重阳

2022-10-05 15:45:05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廉萍
大号 中号 小号
原标题:佩萸、衔芦与输芒——古诗词中的重阳

元祐五年(1090)重阳节,苏轼在杭州,写了首《点绛唇·庚午重九》:“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上片劈头就说“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显然是针对杜甫那首著名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中“老去悲秋强自宽”“明年此会知谁健”两句。和孟嘉落帽、陶潜酒菊、彭城戏马等一样,老杜此诗的结句“醉把茱萸仔细看”,也是后世重阳诗歌经常致敬的对象。熙宁七年(1074)九月,苏轼将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在辞别杨元素的《浣溪沙》中说“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仔细更重看”,即是。

古人重阳诗里所插所佩的茱萸,当是现在中药房中有售的吴茱萸,样子有点儿像花椒的。《太平广记》载郭璞射茱萸“子如小铃含玄珠”、元稹“萸房暗绽红珠朵(一作‘茱萸暗绽红珠蕊’)”、司空曙“茱萸红实似繁花”、李群玉“绛实簇茱萸”、徐铉“房排红结小”、佚名“茱萸蕊绽蝇头赤”,都是写实。这种红艳,雪鬓羞簪,也就更能理解“短发”老杜的“醉把茱萸仔细看”。如果只用“茱萸”两个字上网搜图,还有一种叫“山茱萸”的,容易弄混,我以前就认错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草木之名”,可以说是读书求知的垫底儿阶段。

苏词下片“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数句,情绪意象则全部来自汉武帝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曲歌辞,苍凉慷慨处遥追高祖《大风歌》,缠绵流丽则过之,且对后世影响巨大。苏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李峤“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岑参“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杜甫“石鲸鳞甲动秋风”,李贺“茂陵刘郎秋风客”,杜牧“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都取义于此。苏轼此词,则把它与重阳佳节直接绾合。以前一直以为用典、掉书袋,是炫技,是才力不到处只好搬出古人帮忙,现在想来不是,应该是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茫茫宇宙中,想抓住点儿什么:后之视今,今之视昔,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至少还有人,曾经跟我一样,人生在世,也就不是空花观,不是彻底的孤独苍凉。所以也一直喜欢《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宝玉大梦初醒的那几句:“见案上红灯,窗前皓月,依然锦绣丛中,繁华世界。”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刘商《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雁”也是重阳时节老生常谈,值得一提的“衔芦”这个小故事,《古今注》载:“雁自河北渡江南,瘠瘦能高飞,不畏缯缴。江南沃饶,每至还河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常衔芦长数寸,以防缯缴焉。”先不管科学性如何,反正讲得煞有介事,古人也是都相信的——雁衔芦甚至一度成为器物重要装饰纹样。更有意思的是后来由此衍生的雁门关故事:“北雁入塞,必衔芦一根,掷之关门,然后飞入,如纳税然,芦柴堆积如山。设有芦政主事,岁进芦银以万计。”(张岱《夜航船》)真是奇奇怪怪。纳税之事,居然倮鳞介羽,都不能免。

持蟹对黄花,重阳又一风景。晚秋经霜后的螃蟹更加丰肥,元人云“霜清紫蟹肥,露冷黄花瘦”,张翥有句“蟹壮输芒后”。“输芒”二字,所讲也是“衔芦”类故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鳞介篇》:“蟹,八月腹中有芒,芒真稻芒也,长寸许,向东输与海神,未输不可食。”奇怪的食品安全常识。不懂海神要这么多稻芒干吗,也是征税么?这种传说,现在大抵没什么人信了,吃几只八月蟹就知道,但听起来的确神奇,诗人喜欢。

重阳当登高,孟浩然有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陶渊明曾说“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后人亦言“莫放春秋佳日过”。如果天气不好,就读“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名诗的作者潘大临,即黄州人潘邠老,也是东坡门下。

责任编辑:李佩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