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璘是谁?在南宋的抗金将领中,吴璘或许没有宗泽、李纲、韩世宗、岳飞那样赫赫有名,但同样也应在这个抗金将领行列之中。他早年就跟随兄长吴玠抵御西夏,自建炎二年(1128年)起领兵抗金,直到绍兴末年,前后长达三十余年,在多次战役中屡败金军,并以勇略知名。
吴璘班师,是南宋抗金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此事发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到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之间。先是金主完颜亮渡淮南侵,四川宣抚使吴璘奉命率师抗金,当时金国已经另立完颜雍为帝,完颜亮已成“前金主”,这在客观上也有助于吴璘抗金,何况吴璘用兵,有勇有谋,斩关夺隘,身先士卒,势头也相当不错。他是在这个时候收到“班师之诏”的,故有“僚属交谏”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此举所系甚重,奈何退师?”僚属说的这一切,吴璘都知道。但他更清楚,其一:长期以来,南宋“朝论主和”,他难以违逆;其二:“主上初政,璘握重兵在远”,这一条也相当敏感。于是,明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但皇上“有诏,璘何敢违”。即使此后有心中兴的宋孝宗“复诏璘进退可从便宜”,吴璘也“弃德顺还河池”了。
这是吴璘班师的直接原因,岳飞就是前车之鉴。我忖度,当时的岳飞,或许也曾有“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考量,岳飞是坚决抗金的,而且战绩不错,金军元帅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就被岳飞打得屁滚尿流,还写密信给秦桧说:“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秦桧与金兀术心心相印,颇有共识,“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而且岳飞手握“重兵”。宋高宗对同样主和的张俊说:“若恃兵权之重而轻视朝廷,有命不即禀,非特子孙不飨福,身亦有不测之祸。”遂连下十二道金牌将正在朱仙镇大败金兀术的岳飞和他的岳家军召回,秦桧一伙深知这是宋高宗的一个心结,一条敏感的神经,正好借此大做文章。岳飞被召回后,秦桧“乃令禼(即万俟禼)论其罪,始定计杀飞矣”。将他和张宪、岳云等置于死地的“莫须有”罪恰恰就是“谋反”。对于吴璘而言,岳飞这个冤案,虽已事隔二十余年,依然刻骨铭心。
吴璘班师的直接后果,就是:“金人乘其后,璘军亡失者三万三千,部将数十人,连营痛哭,声振原野。于是秦凤、熙河、永兴三路新复十三州、三军,皆复为金取。”
为何“连营痛哭,声振原野”,不仅这三万三千的“亡失者”,都是他们同一战壕的战友,而且,那“皆复为金取的十三州及三军”,也都是他们流血流汗拼命拼搏收复的,至此已前功尽弃。
宋代的和议之风,或许始于宋真宗时的“澶渊之盟”,此后确实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但不等于真的太平无事,所谓“契丹骄傲”,却往往是靠“岁币”之类去摆平的。这与日后的靖康之耻,应有内在联系。宋代对武将的约束与防控,或许还是赵宋皇朝娘胎里就有的基因,于是先有赵匡胤处心积虑设计的“杯酒释兵权”,此后这根弦也一直没有放松,与敌国交战之时,动辄“和议”或许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在岳飞的冤案中,甚至可以闻到“攘外必先安内”的气息。这就不难理解,那时虽有宗泽、李纲、韩世忠、岳飞、刘锜以及吴玠、吴璘这样的抗金名将,南宋朝廷依然会对所谓“大金”俯首称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