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悫(1508年—1571年),字致卿,号唐岩,万安横街人,明代工部侍郎,著有《刘悫集》八卷行世。
嘉靖甲辰(1544年),刘悫参加殿试,敢于直言争辩,他的孝卷皇上看了很满意,列为上等,委任他为虞衡主事(属工部,掌山泽之官)。任职期间,他主张降低物价,有益于工农业发展。第二年,他出任荆广总监,免除当地一切苛捐杂税,商贾非常高兴,按新定税率缴纳税金,作为固定的条例不变。刘悫后升任虞衡郎中,为了保证国库不匮乏,向皇上奏疏,要求裁汰冗员,推行后效果显著。
嘉靖庚戌(1550年),有外虏侵犯京都,皇上大怒,各司部也非常害怕。咸宁侯仇鸾因受到皇上恩宠,与前任宰相华亭很亲昵,他俩厌恶刘悫做事违反常例,说了刘悫许多闲话。华亭因为刘悫是他的门生,写信告诫刘悫,刘悫把这封信扔在一旁,不屑置辩。有一次,仇鸾建议把兵杖库建在京城外面,兵卒在城南驻扎,由战士自己去取兵器使用。刘悫向皇上奏疏说:“古代规定不能私藏兵器,皇上祖制兵杖不能擅自离开京城禁区,这是深谋远虑的。现在不可轻易易制啊!请皇上远离仇鸾,这种人不可信任。”皇上准奏。这时,华亭仗着仇鸾的威势,傲视朝野,朝廷人士刮目相看,独有刘悫不奉迎。他调任嘉兴知府后,未几,倭寇大举侵犯,郡境到处受到倭寇的蹂躏。刘悫誓死保卫郡城,出谋定策,下令属邑各创墉堡,储备粮秣,加紧练兵,严加戒备。期间,刘悫策马往返,加强巡视;洞开城门,收容郊关避难者;同时告诫家人,若战事不利,全家殉难,以死破贼。处理停当,刘悫自己身先士卒,直冲敌阵,于是市民荷戈从者鼓噪前进。血战一昼夜,斩倭兵二千余人,日本海盗再也不敢来犯,郡境得以安宁。
当时,有个赵监使,倚着权势,欺君瞒上。因刘悫没有贿赂求媚他,赵监使就唆使军官陷害,但刘悫不予理睬。取得王江泾大捷后,论功劳应是刘悫,但赵监使不同意上报。刘悫慨叹道:“我抵触了监使,叨负于死算万幸,怎敢受这份功劳啊!”
刘悫在嘉兴任职五年,尽瘁于政务、军务,从来不间歇。当刘悫又调任浙江宪臬,离开嘉兴时,郡县人士攀挽交属,簇押着行车不让他离去。尔后,当地人建立生祠,树碑立传,歌颂他的功绩:“公(刘悫)爱民直如爱子,治官无异治家。殚力转输给万灶于羽书,旁午之日,身先版筑建四城于干戈丛集之秋,用能洗荡妖气,保绥黎庶。”几年后,刘悫升任广东参政,不久又拜授浙江按察使,在当地功绩丕著。后来,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制。孝满,改调云南按察使。当时镇帅沐朝弼贪污公款,被人告发,私下体罚部下,结果告他状的人,反而被污蔑。刘悫知道后,及时向皇上禀奏揭发。皇上立即下诏,将朝弼撤职查办,一时法纪肃然,大快人心。
刘悫熟悉兵法,对《孙子兵法》谙熟于心。刘悫是抗倭英雄,与同时代的戚继光齐名。在嘉兴时,他说:“内治不修,何以胜敌?宁失上心,无携下志。”曾捐自己的工资掘井百口以稳民心。他经常说“士饱马腾”即可以对敌战斗取得胜利。他每到一任所,首先是积累资财,其次才处理其他政务。有一次,他拜谒皇陵,查看先朝所建造的元祐宫,豪华靡丽,很有感触地说:“这是害民伤财的典型。”当即向皇上奏请,夺回田庄,把租税收入用于汉江的堤坊,疏浚沔、沱诸水为七条水渠,以免除下游泛滥,消除水涝旱灾。经过努力,堤坝终于筑成,附近几县都得到实惠,万民欢呼。刘悫以都御史巡抚湖广时,曾主持重建黄鹤楼,颇具文化远见。他既是军事家,也是诗人和书法家。书法条幅和扇面画流传至今,成为嘉兴博物馆的重要文物。比如他在抗倭前线,巡摄金华期间,曾作写景诗一首:“起拂朝霞渡翠峦,行行夕蔼忽沉山。溪泉带月尘随马,人自驱驰水自闲。”
刘悫十分注重礼仪,对婚丧祭祀必按照古礼办事。寓所里设立祖先牌位,出行必须向祖先禀告,逢上节日,必须跪拜,如家仪一样地奠祝。同时十分注重教育家人,经常援用古训中的最高要求,写信要求他们观省论学,首先要身体力行,不要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要默自考辩,泾渭分明,不论大人小孩,要做的事,都不要轻慢。言为法戒,守官治职,狷介不苟。不要哗众取宠,只求快,不求好等等。
刘悫何以如此精忠报国,追根溯源是其家风优良,崇文重教,一贯重视子孙的教育和培养。刘悫的先祖刘功甫是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宋室南渡时,北民南迁,刘功甫有幸担任万安县丞。任职期间,做了一些好事,百姓因此挽留他。刘功甫深为感动,果然入万安籍,选择县城横街定居下来,成为横街刘氏的开基祖。自宋历元至明,刘功甫子孙皆成人才,位列仕宦公卿。比如元代时,刘悫的祖先为刘昭年,以诗作闻名,许多佳作流传后世。明初,昭年的儿子俊英和他的孙子刘广衡,以及广衡的儿子刘乔等,都是显宦,成为县里的名门望族。
刘广衡,年幼失去双亲,但秉承了优良的家风,自幼颖敏,卓异老成。遭家多难,诸弟幼弱,刘广衡与哥哥刘广泰综理家务,家业兴盛。同乡人皆羡慕说:“刘氏有子矣”。他进入书院学习易经,在名师翰林院检讨宋琮门下求学。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殿试中进士,后官至刑部尚书。刘广衡认为,培养后代身教重于言传。他历事四朝,公勤廉慎,虽受皇帝宠爱,但为人谨慎,十分节俭,人们称他生活“素如寒士”。同时他注重发展教育,晚年告老还乡后,常常抽空到龙溪书院讲学,著有《云奄集三十卷》。
刘乔是刘广衡的儿子,刘悫是他的曾孙。刘乔为湖广左布政使,对儿子刘玉,同样严加管教。刘乔说:“为官者先为人,为人须重本。”他曾带领刘玉走访亲友,问候百姓,让刘玉从小就在心里播下了爱民的种子。所以,后来刘玉能够闻名于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嘉靖初年,刘玉官至刑部左侍郎,因执法严得罪权臣而落职,朝廷内外都敬仰他的高风亮节。1567年,隆庆帝登位,特追封他为尚书,赐端毅。
到了刘玉这一代,崇文重教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一方面,他严教后人,前妻为学堂萧氏钦翰之女,两人琴瑟和鸣,共育后代。后来又娶雁塔王氏为继室,王氏也是贤良淑德,教育子女颇有章法,平时言必行、行必果,扬善惩恶,赏罚分明。另一方面,他每到一处,必办书院。任职辉县办新泉书院,任职河南办大梁书院,归乡后又讲学于白鹭洲书院。
刘悫是刘玉的第二个儿子。刘悫生于明正德戊辰年(1508年),自幼性情纯厚,才四岁,就知孝敬长辈,每次看见端毅公外出,便跑上前去跪送,有眼识的人都认为这孩子生来非凡。刘悫长大后,在塾馆读书,当他读到“有志之士不忘记沟壑”的话时,拿起笔来大书特书,置于座右。读到史书,对于马援、岳飞所做的忠义事,感慨地说:“忠烈的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呵!”后来他跟着父亲去京城,家学深厚,父子相互砥砺,读书更得要领,一时学艺精进。刘悫兄长刘常,拜父母教育所赐,为人磊落,为官清正,一直做到了两浙转运使、大中大夫。
刘家崇文重教,家风一流,从刘广衡起至刘玉、刘乔再至刘悫,祖孙四代科甲登第,两代官至尚书,两代为侍郎,皆为官清白,卓有政绩,成为明史上的一大亮点。(郭志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