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才子 无双国士
——从《鹊桥仙》看秦少游的国士情怀
千古情词《鹊桥仙》 / 秦少游独出机杼,突破了同类题材诗词因“聚少离多”而伤感、哀怨的情绪,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达观开朗的情爱观。
秦少游创作涉及诗、词、赋以及策论等许多方面,但是毫无疑问,他成就最高的是词。他的词风格独特,自成一家,被尊为婉约词宗。而少游词最为人们熟悉的一定是《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传说《牛郎织女》,是公认的同类题材中的翘楚之作。其可贵之处在于,秦少游独出机杼,突破了同类题材诗词因“聚少离多”而伤感、哀怨的情绪,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达观开朗的情爱观。特别是末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称之为“化臭腐为神奇”之笔,千古传诵,几乎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因而《鹊桥仙》又被誉为千古情词绝唱。
《鹊桥仙》是千古绝唱,又是千古之谜。这个谜就是:词的女主角是谁?换句话说,秦少游爱情誓词的倾诉对象是哪一位幸运的女子。由于词的创作年代难以考定,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代表性的意见大致有两种:
第一是托词说。出自近年一位著名网络写手笔下。她大胆假设:这只是偶像词人秦少游安慰某个痴情女子的托词,或者是摆脱一段旧恋情的美丽借口。此说难免被世人嗤之以鼻。原因很简单,秦少游是性情中人,他感性、率真、阳光、透明,甚至有点天真,然绝不虚伪。如清人冯煦评价:“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秦少游“为情而造文”,却没有丝毫的“矫情”。
第二是誓言说。肯定《鹊桥仙》是秦少游献给某个女子的爱情誓言。体会渗透在《鹊桥仙》字里行间的那份震撼人心的情感,其女主主角至少应当符合三个条件:其一,曾与少游相交以致互生爱意,直至产生刻骨铭心的爱情;其二,与少游虽有情感却没有结合,或者虽然结合却难以长相厮守;其三,分手原因不是双方情感破裂,而是因为某种不可抗拒的外力的影响或作用。
以这三个条件对号入座,专家分析女主角有可能徐文美。徐文美是秦少游的发妻。秦少游从19岁结婚到37岁出仕之前,与徐文美在一起的时间长达18年之久,且婚后不久就生有一子二女。但是由于秦少游喜好漫游、以及在科场打拼几近20年等原因,徐文美与秦少游客观上存在“聚少离多”状况,难免会心生“闺怨”,需要秦少游给她一个忠贞不渝的爱情表白。
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爱妾边朝华。元祐八年(1093),秦少游在一生仕途最为顺利的时期,纳侍女边朝华为侍妾。新婚之夜赋诗:“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其喜悦心情跃然纸上。由于政治气候变化的复杂原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经历了结合、分手、再结合、再分手的反复。可谓一波三折。秦少游先后赋诗《遣朝华》《再遣朝华》,体会诗句“月雾茫茫晓柝悲,玉人挥手断肠时”的情感,充满了不忍分手、又不得不分手的无奈与痛楚。因而我们有理由将《鹊桥仙》看作是少游对朝华深情的劝慰之词。
《鹊桥仙》女主角还有可能是《梦扬州·晚云收》中频频出现在词人梦中的扬州美女;《满庭芳·山抹微云》中的女主角,那位绝尘标致、倾城颜色的“越艳”;或者是名与字被嵌入《水龙吟·小楼连远横空》词中的营妓娄东玉,甚至可能是那位爱少游词进而爱及其人、最终为之殉情的长沙义倡等。似乎都有可能,又难以最终确认。
托双星抒“慕君之念” / 《鹊桥仙》的男女思念就只是一件外衣、一个表象;“思君”才是他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其实,关于《鹊桥仙》女主角还有第三种意见,即“思君说”。清代著名词评家黄苏说:“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久长’,不在‘朝朝暮暮’,所谓化臭腐为神奇。凡咏古题,须独出心裁,此固一定之论。少游以坐党籍被谪,思君臣际会之难,因托双星以写意;而慕君之念,婉恻缠绵,令人意远矣。”(《蓼园词选》)
黄苏语出惊人,但是立论的基点仍然是循着“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思路,认为《鹊桥仙》与少游其它情词一样,都是以艳情寄慨身世之作。那么,《鹊桥仙》的主题就并非是爱情而是“思君”,是“托双星以写意”,以恋人相思比“慕君之念”,以“双星”银河阻隔、会少离多比“君臣际会之难”,而词人思慕的对象就成了一个男性,那个小皇帝宋哲宗赵煦。
2019年,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全国秦少游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程郁缀先生提出一个新的观点:“秦少游既是著名的诗人词人,又是无双的国士谋士;既是风流才子,又是治国良材;既有似水柔情,又有政治理想。”按照这个观点重新解读《鹊桥仙》,原来的一些疑点就迎刃而解了。比如说“面君”机会,秦少游虽然不是每日参加朝会的重臣,但作为身居馆阁的一名京官,朝廷祭祀大典、皇帝亲临视察的时候,还是常有近距离一睹龙颜机会的。此外,宋代实行轮流奏对制度,也为低品级的官员提供了较多面君的机会。退一步说,在京城做官,哪怕是一个小官,那是在皇帝身边做事,自认为是“君臣际会”也应该是可以的。至于词的情感基调,如果将词的女主角假定为他的侍妾边朝华,词的创作时间设定为与边朝华分手之时。这个时候他刚被贬出京城不远,对朝廷还没有彻底绝望,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托双星以写意”,借向心中恋人作出爱情承诺,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慕君之念”是极有可能的。
黄苏的“思君说”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这有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秦少游。依照黄苏的观点,《鹊桥仙》的男女思念就只是一件外衣、一个表象;“思君”才是他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在古仁人心目中,忠君与爱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那么,秦少游就不仅是一个只是擅长卿卿我我情词的“风流才子”,而且是一个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无双国士”。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首小诗《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荃”是一种香草,古人常用来代指国君,比如屈原《离骚》有诗句:“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青年时期的鲁迅怀有一腔爱国热忱,因为“荃不察”,不被当政者理解,他只能“寄意”于遥远夜空中的寒星。我感觉,秦少游“托双星以写意”与鲁迅“寄意寒星”的表白有内在的相通之处,可以想见其结果也不会被当政者理解,小皇帝哲宗根本不可能听到,可是秦少游,他却仍然要执着地捧出一颗赤子之心来。
此外,“思君说”深化了《鹊桥仙》词的词史意义。以“慕君之念”解读《鹊桥仙》,秦少游的贡献就不仅仅是赋予牛郎织女这一古老传说以崭新的思想内涵,揭示出爱情的真谛,《鹊桥仙》就不仅仅是情词绝唱;更深层次上表达的则是一个热血男儿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赤子情怀。从这个意义说,《鹊桥仙》是经典中的经典。
进一步说,如果“君臣际会”的理解成立,那么《鹊桥仙》对秦少游人生轨迹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提纲挈领的贯串价值。文史界一般将少游生平划分为乡居时期、出仕时期和贬谪时期三个阶段,那么依据《鹊桥仙》的情感线索,似乎可以这样来解读秦少游的人生轨迹:早年他在科场打拼差不多二十年,追求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金风玉露一相逢”;在蔡州和在京任职,可以看着是一个短暂的、不尽完美的“如梦佳期”;而被贬出京,踏上南迁之途,他“忍顾鹊桥归路”,心有不甘。最后表白,“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潜台词就是:我的政治理想虽然受到挫折,一时难以实现,但是我将初心不改。
婉约词宗常作慷慨之词 / “虽锋无莫邪之锐,而势有泰山之压”等字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达自己立志驰骋边关、为国建功的壮烈情怀。
秦少游词多写愁情,文史界一直有“千古伤心淮海词”之说。其实那只是他成年、特别是生命后期的人生和情感状态,反观其年少之时绝非如此。早年的秦少游向世人展现的是一个慷慨豪隽的少年郎形象。《宋史·秦观传》开头这么说:
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
这是官方的评语。他的同门师友陈师道在《秦少游字序》中曾经以秦少游本人的口气说:“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这与《宋史》的评价非常相似,或者可以这样说,《宋史》的评价,依据就是来自于秦少游本人的自述。
秦少游早年有一个非常崇拜的偶像,那就是唐代名将郭子仪。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在唐代宗永泰初年,吐蕃、回纥重兵来犯,形成敌众我寡的险恶态势。郭子仪临危受命,单人匹马进入回纥大帐,以过人的胆略和至诚之意,征服回纥大酋,会军同破吐蕃而解重围。秦少游的《郭子仪单骑见虏赋》,是他二十四岁那年创作的。这是一篇风格豪放、气势雄浑的作品,借赞颂郭子仪“单骑见虏”而建奇功的胆略和气魄,表达自己立志驰骋边关、为国建功的壮烈情怀。“虽锋无莫邪之锐,而势有泰山之压”等字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秦少游曾经做过一个梦,梦醒后写成五绝一首,诗题就叫《梦中得此》:
缟带横秋匣,寒流炯暮堂。
风尘如未息,持此奉君王。
依据诗意推测,做这个梦的时间应该是少游在蔡州或京城做官的时期。“缟带”本来指白色的生绢带子,这里代指锋刃锃亮如同霜雪的宝剑。宝剑横放在剑匣之中,但是闪烁的寒光,照亮了傍晚的堂屋。诗人慷慨陈词,期盼有朝一日能够仗剑出征,为君王扫平尚不安宁的边关。我感觉,诗歌展示的形象绝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一介儒生,而更像一位剑客、一个时刻准备仗剑出征的战士。
诗歌《赠刘使君景文》作于元祐六年。刘景文名季孙,被苏东坡称之为“慷慨奇士”,得到东坡推荐出任隰州太守。赴任之际,少游赋诗为其送行:
落落衣冠八尺雄,鱼符新赐大河东。
穰苴兵法申司马,曹植诗原出国风。
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侠气上云空。
石渠病客君应笑,手校黄书两鬓蓬。
诗歌描写刘景文身材魁伟,气质洒落。而诗句“大河东”境界阔大,流露出对友人出守边关、有了施展才华大舞台的无限羡慕之意。接着分别以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穰苴和汉魏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比刘景文,盛赞友人的文韬武略。诗歌情感充沛,既生动抒发出因友人奔赴边关而受到的鼓舞,又委婉表达出期盼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态。
《送蒋颖叔帅熙河二首》也是为友人出征边关而作的壮行诗。蒋颖叔名之奇,元祐七年冬十月以户部侍郎身份出任熙河太守。少游赋诗为其饯行,其二诗云:
天马蒲萄隔玉门,汉廷谁更勇如尊?
行台晓日屯千骑,祖道春风属一樽。
莫许留犁轻结好,便令瓯脱复游魂。
要须尽取熙河地,打鼓梁州看上元。
友人即将远行戍守边关,激起了少游一腔报国热情。长亭送别,举杯豪饮,情绪慷慨激昂。“汉廷谁更勇如尊”,是以汉代名将王尊比友人蒋颖叔,颈联“莫许留犁轻结好,便令瓯脱复游魂”,其中留犁、瓯脱都是匈奴语,留犁就是饭勺,代指聚会、宴饮,瓯脱指边境。秦少游寄语蒋颖叔,不要与入侵者轻易结盟言好,而要显示强大的军威,让入侵者一旦犯边,就像梦中游魂一样胆战心惊。最后一联期盼蒋颖叔尽收熙河失地,相约来年将在收复的边关之地梁州,共同庆贺元宵佳节,表达出豪迈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心。
世人常常感叹,宋代缺少像唐朝诗人那样大气磅礴、风格豪放的边塞诗,这固然不错。我们不妨读一读唐人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读秦少游的《赠刘使君景文》《送蒋颖叔帅熙河》等诗,我们感觉心潮激荡,有一种诵读唐人边塞诗一样的激情,感觉这就是一首首不是边塞诗人写的边塞诗。也许有人会怀疑,这是否真的出自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婉约词人”秦少游之手?然而,这是事实!
进策论展经邦济世韬略 / 秦少游的策论,涉及美政思想、军事思想、经济思想和人才思想等方面。
秦少游是一位“文采风流”的词人,又是一位经邦济世的“国士”。黄庭坚赞誉“国士无双秦少游”,这个评价应该主要得益于他向朝廷进呈的五十篇策论。
元祐三年的九月,秦少游在蔡州教授任上,应召进京参加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制举。如果成功,他将成为一名京官。秦少游将此看着是一次当面向天子陈述治国安邦方略、展示才华和忠心的难得机遇。他精心准备,进策三十篇、论二十篇、序一篇。常有人说秦少游是一个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这是一种误读。他并非对政治不感兴趣,只是性格单纯、率真,不懂官场权术而已。关注时事,思考治国理政的方略,是他一以贯之的人生志向。五十篇策论,从政治、经济、边防以及改革等诸多方面,系统阐述了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略,而且为后世留下了一组不可多得的政论佳作。在《序篇》中,他极其诚恳地表白:
淮海小臣,不闻庙堂之议,帷幄之谋,独耳剽目采,颇知当世利病之所以然者,尝欲输肝胆,效情愫,上书于北阙之下……幸陛下发德音,下明诏,使大臣任举贤良方正能言极谏之士,将修祖宗故事而亲策于庭。呜呼!此亦愚臣效鸣之秋也。
秦少游说:我虽然只是出生于扬州高邮的一个小官,但是对当今天下大势也十分关注,并且怀抱治世良策和报效朝廷之心。可见在皇帝面前,秦少游并不以自己官微言轻而畏首畏尾,而是直陈己见,侃侃而谈,显示出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气度和胸襟。
秦少游的策论,涉及美政思想、军事思想、经济思想和人才思想等方面。重点说一说他的军事思想:克敌制胜献良谋。
进策中论述军事思想的有《安都》《将帅》《奇兵》《谋主》《兵法》《边防》上、中、下多篇,占据四分之一多的篇章。秦少游能恰到好处地引用并阐释《孙子兵法》的许多名言警句,并能娴熟地引证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例,这与他早年志在疆场、熟读兵书奠定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主要观点是:
一要敢于给边帅授权。
北宋王朝片面接受前朝的教训,实行崇文抑武、守内虚外的国策,以文官统领军事,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虽然有利于皇帝的控制,却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边防松弛,在边境冲突中累累败绩。秦少游从国家安危大局出发,不避“犯上”之嫌,在《将帅》篇中明确指出:“将帅之权轻,则武功不立。”要求朝廷要敢于给将帅授权。
二要以“天下之将”为统帅。
秦少游建议,在“西北二边,宜各置统帅一人”。而统帅之权不可轻授,必须“用大臣材兼文武、可任天下之将者为之”。他认为,武功高强,攻城破敌的有勇之士,只能算是一军之将;出奇制胜,所向披靡的有智之士,只能算是一国之将;那么什么人是“天下之将”呢?秦少游认为不仅要“才兼文武”,还要做到以下三点:
福于己而祸于人,则功有所不立;利于今而害于后,则事有所不为;功成事毕自视缺然,无矜大之色。
对自己有利而对他人有害,这个功宁可不要;对今天有利而对今后有害,那么这件事宁可不做;大功告成而能够审视自己的不足,没有一点自矜自大的表情。这样的人就是能够担任统帅的天下之将。
三要善于用“奇兵”。
他提出:“兵之道莫难于用奇,莫巧于用奇,莫妙于用奇。”并以汉代名将霍去病、唐代名将李愬等出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进行论证。
对秦少游这些谈兵论战的观点,尽管后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真正的才华胸襟和抱负可见一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