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读完刘禹锡的人生故事 或许能治好你的精神内耗

2022-08-03 10:24:05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王凡
大号 中号 小号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在南京妇孺皆知,但诗作背后诗人的故事能说出者就寥寥了。近日,文脉君拜读了《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刘禹锡》,对刘禹锡的人生经历慨叹不已。套用一句流行语,读完刘禹锡的人生故事,或许能治好你的精神内耗。

同样令人感佩的是,由学者卞敏所著的《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刘禹锡》凝聚着卞家三代人的心血。该书综合了卞敏与他的父亲、著名学者卞孝萱所著的《刘禹锡评传》以及卞敏和他的儿子卞宁所著的《刘禹锡》完成。用卞宁的话说,“三代家学研究唐人刘禹锡”。

春风得意

刘禹锡是江南人。苏州是他的家乡,出生地嘉兴,唐代时属于苏州管辖。祖上可追溯到最远的一代是七世祖刘亮,随匈奴族拓跋氏迁都洛阳时,举家迁到洛阳,后东迁荥阳,又在中唐“安史之乱”时避难,南迁到了江南。

刘禹锡成长在一个儒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士大夫家庭,“禹锡”这个名字,据《尚书·禹贡》记载:“禹锡玄圭,告厥成功。”禹,是大禹。锡,通假“赐”字。父亲期望他成人后,能像大禹一样为民众干出一番事业。

刘禹锡自小就知道,他家的社会地位不高,要出人头地唯有靠自己发奋读书。别的小孩玩石子时,他手上总拿个“觚”,这个觚不是酒杯,而是一种木质的写字板,看到擅长诗词的文人他就随时上前请教。青少年时代在江南度过的刘禹锡,直到德宗贞元六年(790),19岁时赴长安考试。他的科举之路异常顺利,三年间先后考取进士、宏辞、取士三科,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

连登三科,春风得意。这年,刘禹锡24岁。

永贞革新

在太子校书任上只干了一年,刘禹锡入杜佑幕府,先后任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淮南节度使书记,随同杜佑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后调任渭南县主簿、监察御史等职。初入仕途的他满怀理想与热情,但这时朝廷发生一件大事。

安史之乱后,朝政混乱万状,一批除弊图强的年轻士大夫,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等为主要内容,对德宗朝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弊政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贞元二十一年(805)一月,德宗李适去世,顺宗李诵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刘禹锡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时称“二王刘柳”。不过,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因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而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新政废除。

贬谪边州

“永贞革新”失败后,等待刘禹锡的是长达23年的贬谪生涯,在此期间,他辗转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州郡。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是刘禹锡去的第一个贬所,也是当年屈原流放沅湘时的第一站。刘禹锡对屈原的作品与事迹产生强烈共鸣,以屈原精神激励自己,并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遇。20年后,他在苏州刺史任上曾赋诗回忆,直言“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在朗州期间,发妻薛氏去世,留下二子一女。42岁的刘禹锡结婚9年后丧妻。被贬朗州的十年,他意志未消沉,除投身政务外,还一心著述,其间共创作200多首诗词,占了一生诗词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最能反映他贬谪朗州心态的当属《秋词二首》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他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风波又起

元和九年(814)年底,刘禹锡收到诏书,第二年初春终于回到阔别十年的长安城。原以为是新生,谁料风波又起。

这年三月,京城玄都观中桃花盛开,老朋友约刘禹锡去赏花,他触景生情,写下著名的桃花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讽刺矛头直指当朝显贵和趋炎附势之流,惹恼了当时的执政者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朝廷又发诏书,以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 (今贵州遵义)刺史,后经人求情,才改为较近一些的连州(今广东连州)。

长庆元年(821)冬,穆宗任命尚在为母亲服丧的刘禹锡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那时的刘禹锡已是知天命之年。他在三峡地区共度过两年多的刺史生涯,是唐代在夔州三峡地区任职最长的一位诗人,写下许多三峡诗文。

金陵五题

长庆四年(824)夏天,刘禹锡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任上(825—826年),他写下著名的《金陵五题》。写诗时,他还未到过金陵。当友人拿《金陵五题》组诗给他看时,他以穿越时空的丰富想象力和诗五首:《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均题咏金陵古迹,受到后人的推崇。

卞敏认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表达的不是一种没落感伤的情绪,也不是一味地恋旧。从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中唐的历史状况,可以体味到诗句中包含着很深的引古鉴今的讽刺意味。自以为荣华常保的权贵,在刘禹锡看来不会有比王、谢更好的命运。这首诗使朱雀桥、乌衣巷等南京老地名留下历史的印记。

刘禹锡自称“余少为江南客”。寥寥几字,儿时的江南嬉戏、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一齐涌上诗人的心头。刘禹锡一生中有20多年处于贬谪边远地区的状态,也许因为主要在南方地区为官,他在诗中自称“江南客”“越客”。

直到宝历二年(826)秋,刘禹锡奉召卸和州刺史回洛阳的途中来到南京,写了《罢和州游建康》《金陵怀古》《台城怀古》等咏史怀古诗。

在贬所生活近23年的刘禹锡,从34岁到55岁,意志一直没有消沉。

不甘老暮

刘禹锡这次重回京城,离上次回长安又是14年过去。大和元年(827),唐文宗李昂继位。这一年,刘禹锡被授以主客郎中,分司东都。

卞敏在《刘禹锡》中分析了他当时的处境:刘禹锡再次回朝后所面临的敏感问题,就是他对数十年前“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一事的态度。如果不旧事重提,不刺激反对派,倒也能相安无事,甚至得到升迁机会。然而,终于回朝的喜悦,使刘禹锡内心涌动着一股缅怀往事的发泄欲望。

刘禹锡居然又去了玄都观,写下极富挑战意义的《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表现出一副我行我素、一身铮铮铁骨的模样。这样的刘禹锡会落得什么结局似乎没有悬念。从文宗大和元年(827)至大和九年(835),56岁到64岁的刘禹锡先在洛阳闲居,后入朝为郎。但因朋党之争,第三次被排挤出朝廷,辗转苏州、汝州、同州等地任刺史。在职场临近终点时回到苏州,他青少年时代生长的地方。

开成元年(836)到会昌二年(842),是刘禹锡生命中的最后7年,他在东都洛阳专心养老。安邦治国的大志不能得以实现,卓异不凡的治世良策不能见用于世,但他忠于革新事业的理想信念至死没有泯灭。

在《子刘子自传》中,刘禹锡以一曲“天与所长,不使施兮”的悲歌,结束了自己坎坷而倔强的一生。自传收笔后,刘禹锡于会昌二年(842)秋天病故于洛阳,终年71岁。

三代家学

在《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刘禹锡》的后记中,卞敏写到了这本书的成书与卞家三代人的关联,“三代家学研究唐人刘禹锡”。

卞敏的父亲、著名学者卞孝萱先生是研究刘禹锡的大家。在唐代文学家中,“刘柳”并称,“元白”齐名,但历来研究柳宗元、白居易者多,研究刘禹锡、元稹者少。上世纪50年代,卞孝萱先生选择刘、元为研究对象,撰写了《刘禹锡年谱》,成为20世纪刘禹锡研究的开山之作,奠定学界地位。又写了《刘禹锡丛考》,考订与刘禹锡交游者近五百人,以对“永贞革新”的态度为分野,揭示刘禹锡的交游,展现刘禹锡立场鲜明、坚毅顽强的性格,有裨于知人论世。卞孝萱先生一生著有刘禹锡研究著作十余种,他对刘禹锡的专注从晚年取刘禹锡诗句“于树似冬青”之意自号“冬青老人”就看得出,他的书房也取名“冬青书屋”。

上世纪90年代,卞敏传承了父亲的研究。学哲学出身的他,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了新突破。他的《刘禹锡评传》从哲学上进行评点,独具特色。

到了本世纪初,研究刘禹锡的接力棒传到卞敏的儿子卞宁手中,时任报社编辑的他,致力于将祖父、父亲对刘禹锡的研究变成面向大众的通俗读本。“刘禹锡跟南京的关系很深,但是他的知名度没那么高。”卞宁说,用今天的话来说,刘禹锡是个性情中人,“中二”,还是个旅游博主。“他秉性刚毅,意志坚定,襟怀开阔,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不抛弃、不放弃、不沉沦,让我们看到一千多年前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喜怒爱乐和生活方式,我真的很感慨。”

如今,祖父和父亲都已逝去,留给卞宁的不仅仅是学问,还有学人的奋斗精神,而未来的他将继续传承。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综合整理自《刘禹锡》

责任编辑:邱小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