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
“当时就想学个手艺挣钱,因为家里很穷。”回忆起最初进入陶瓷世界的契机,青年陶艺家韩向东记忆犹新。长在内蒙古赤峰,从小是个放牛娃,因为写字画画好看,班主任给他指了条路——景德镇陶瓷大学。
从草原到“瓷都”,从“瓷都”到“瓷源”,10年间韩向东一步步打碎旧瓷片,为越窑焕新颜。
拉坯
“三四天睡一次,白天做事,晚上拉坯。”刚上手拉坯机时,韩向东恨不得天天练。冬天冷风穿过碎掉的玻璃窗,他睡在金水厂的水泥台子上浑身打颤;夏天做工易出汗打滑,他养成了光脚干活的习惯,持续至今。做学徒没工资,他只能吃食堂的剩饭剩菜,“没有油水饿得快,就狂吃大米饭。”4年之后,韩向东体重从110斤飙到150斤,典型的过劳肥。
白明教授(左一)与各国艺术家交流
“跟我做学徒时候接触的,完全不一样。”韩向东还能记起当时心里的震动。区别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当代陶瓷艺术诞生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特定环境下,它以陶瓷材料为媒材,注重表现创作者独有的美学观念。近年来,随着国际性展览和交流的日益增多,一批中国陶艺家蜚声国际,2004年《中国陶艺家》杂志的发行,都令中国当代陶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完全是主动选择,换了一个环境换了一种思路,我渐渐从传统中走出来了。”放弃优厚的薪资,韩向东欣然从传统转向现代,从现实主义转到了理想主义,由此开始了游弋于两者之间的陶瓷旅程。
把青瓷烧成莫兰迪色
浙江上虞禁山窑址
上虞本地瓷泥
美国、德国、西班牙、阿根廷、韩国等多国陶艺家入驻上虞青
“什么玩意儿”“这我也能来”“做得跟‘狗屎’一样”,奇形怪状的泥巴、分离的人体、看不懂的拱形……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陶艺师带来的作品令人大跌眼镜,不明就里,频频挑战着当地人对传统青瓷的认知。
面对质疑,学徒出身的韩向东表示“不理解很正常”,他一笑置之。“艺术家总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有人靠泥本身的材质来做作品,有人靠器型,有人靠美学观。结构、光影、空间、建筑,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
日本艺术家寄神宗美作品《Re-Creations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