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马伯庸 著
》》》品读书香经典,成就美好人生。您正在收听的是由环球人物与兴业消费金融联合推出的“品书·向美而生”专栏第三季。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长安的荔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似乎都很难摆脱定势思维的“控制”,那些约定俗成,那些由来已久,已经变成了一个个理所当然的结果,就那样不可动摇地根植在我们的大脑中。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马伯庸的小说《长安的荔枝》,荔枝与长安这样的组合,想必大家都会想起那句著名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描绘的这个他想象中的场景,正是小说主人公大唐基层公务人员李德善倒在长安东侧的春明门外看到的。
马伯庸谈到写作这篇小说的缘起,一是他在写《显微镜下的大明》时查到的一份资料中记载的负责催办钱粮的基层官员周德文,一是他的一个朋友发微博说:“杨贵妃要是马嵬坡没死真逃到了日本,是不是再也吃不到荔枝了?”二者在关注细节并勤于思考的作者脑中产生了奇妙的碰撞。
我们的思维方式受制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在交通极为发达的当下,即使离荔枝的产地甚远,我们也不会觉得吃到新鲜的荔枝是一件多么新奇的事情。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天宝十四载,也就是公元755年,“荔枝的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从岭南到长安,远近不下五千里路”。
这个难题,作者在小说中用具体数字交代得很清楚:“其时大唐邮驿分做四等:驿使赍送,日行五百里;交驿赍送,日行三百五十里;步递赍送,日行二百里。以及最慢的日常公文流转,马日行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里。即使是按照最快的‘驿使赍送’,从岭南赶到京城也要十几天,新鲜荔枝绝送不过来。”
三天就会变味的荔枝,最快也要十几天的路程,这就是李德善要完成的任务,小说也是围绕这个展开的。
当我们知道了这笔账的明细的时候,就自然知道了这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德善已处于绝境。
那么李德善采用了什么办法去完成这个任务?还是他逃避了,历史上杨贵妃根本就没有可能吃上岭南的新鲜荔枝?这就是吸引读者读下去的一个点。
当读者把整个小说读完,或许你已经不再关心荔枝了,你的思绪被李德善这段经历中的酸甜苦辣所牵绊。历史小说的魅力之一就在这里,我们知道大的历史节点,然而细节千差万别。
天宝十四载,正是在这一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帝国由盛转衰。小小的荔枝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点,李德善只是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于是唐帝国的大厦轰然倒塌。
宏大叙事跟我们普通人好像有距离,而李德善的感受我们或多或少都有切身体会:他在长安工作了好多年,虽然对本职工作极为擅长,但因为交际方面不够灵活,职位升不上去,收入自然也少得可怜,工作了好多年,才在长安不甚繁华的地区借助大寺庙放贷的“香积钱”购置了房产,还要精打细算怎么去还。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又被迫接了去岭南转运鲜荔枝这么个差事,甚至考虑跟老婆和离,好不至于连累家人。
绝处真的可以逢生吗?这对主人公是个极大的考验,不仅仅是时空上的难题,还有复杂的人事关系从中阻隔;这对作者的功力也是极大的考验。
马伯庸近些年创作颇丰,有《风起陇西》《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七侯笔录》《古董局中局》《长安的荔枝》《大医》等,过硬的文本,高质量的影视改编,使得他的名声日盛。《长安的荔枝》也有了电影版和电视剧版的计划,并且电视剧版已经官宣了阵容,期待影视化的演绎。
当我们提到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就可以脱口而出时,我们就不会去想这背后的故事,或者只是简化成一匹马驮着那遥远地方的新鲜荔枝博得位高权重的美人一笑,而什么样的马,多远的距离,我们不会去想;当我们看到小说中李德善所面临的难题:三天保鲜期与十几天的路程,我们自然而然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就这篇小说而言,从一开始,主人公也好,读者也好,都确定了这一点,往后的情节又将如何开展呢?所以它充满了魅力,读者带着疑惑,带着担心与同情心,跟着李德善行从长安到岭南,行走在大唐的山水中,而我们的心中又时刻不能忘,这是“安史之乱”发生的那一年……
以上您收听的,就是由环球人物与兴业消费金融联合推出的“品书·向美而生”专栏第三季的本期内容。想要收听更多专栏内容,请点击正文下方图片。愿今日的书香可以伴您成就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