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边境管理支队赛图拉边境派出所的民警,这些80、90、00后的年轻人喜欢调侃自己是“追风少年”。赛图拉边境派出所位于喀喇昆仑山腹地,辖区平均海拔在4500米,也是新疆边境派出所里辖区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地方。这里六月降雪、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经常会遇到极端天气。派出所的辖区面积有8250平方公里,比上海市面积还大,这其中有五分之四都是无人区。每周派出所都会有不定期的巡边任务,民警们经常要往返辖区里无人的区域,部分巡边任务要超过10个小时。这里每一条艰险的山间小道,每一户群众遇到的问题,都在考验着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常年驻守这里的几十位民警平均年龄27岁,其中有十几位民警来自南方城市。当这些年轻人的青春遇见了赛图拉,他们既要克服高海拔和寒冷完成任务,还要克服对家人的思念。一起来认识一下这群在“生命禁区”守护祖国边防线的年轻人。
在“生命禁区”守边固防的“追风少年”
日常巡边时,民警们会经过喀喇昆仑山深处的哈巴克达坂,翻越一座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山。这座山,是他们4个巡边任务点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山,被民警们称为“生命禁区”。
由于路程较远,一大早民警们就出发前往巡边任务点,车辆在蜿蜒的山路上不断爬升。这里的天气变化多端,前一秒晴空万里,后一秒寒风呼啸。
到了哈巴克达坂,车辆行驶不到山上,民警就得步行巡边了。
在山上走了一个小时,乌云瞬间遮蔽天空,寒风裹挟着雨雪呼啸而来,原本就难走的路,现在变得更加难走。但是大家顶着高原反应,加快了巡逻的脚步。
新疆和田边境管理支队赛图拉边境派出所民警 宋博武:我们有时候上来下的雪比这个还大,还打雷闪电,挺危险的。在这上面氧气太稀薄了,我每次到这上面来的时候都有点呼吸困难。但是这是我们的辖区,我们的边境线,不管多艰苦,多艰难,我们依然要走。
新疆和田边境管理支队赛图拉边境派出所民警 杜伟:我们在下面每到一个点,我们会调整一下,然后再往上走。每到一个点,我们会停一下,然后跟身边战友一块,看他们有什么不适应,或者有什么不舒服。我们会短暂休整,然后再继续前进。
刚刚遭遇了降雪和冰雹,大家走了没几分钟,山里的气温瞬间下降,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大家还是忍不住直打哆嗦。
记者跟着民警巡边,已经走了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此时的海拔将近6000多米,大家的高原反应越来越严重,后脑勺有一瞬间就像撕裂的感觉。
这时候,天空忽然传来一声巨响!闪电像一把利剑顺着天空劈下,砸到眼前的地面上。在高海拔的地区遇到雷电,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所有人不得不迅速下山。
本来大家想赶紧开车撤到安全地带,没想到撤离的途中,民警的车陷入了泥泞。
半个小时后,陷在泥里的车轮被民警们拉了出来,大家在风雪中赶回了驻地。
巡边路上 挑战不断
赛图拉的民警们在哈巴克达坂巡边,经常会在一天里遇到所有的恶劣天气。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了。
记者在跟拍巡边的过程中,觉得遭遇种种极端天气已经是很艰难了。没想到,民警们巡边的路上还有地理条件带来的挑战。
在赛图拉,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住在喀喇昆仑山的最深处。民警开车从派出所出发,到最近的一户居民点走访,车程有60多公里。但是每次走这条路,都要两个多小时。
因为这段路,基本都是“搓板路”,周边全是陡峭的山崖,车辆在山谷中行驶,还有被落石砸中的风险。越往里走路越窄,车进不去,民警只能依靠毛驴。
新疆和田边境管理支队赛图拉边境派出所民警 麻那提·巴的力汗:这个路比较险,汽车、摩托车都过不去,我们只能走路或者骑毛驴过去。路程将近一半个小时左右,走路的话得两个多小时。这个村子里面一共有二十多户,七八十个人。一个房子住户跟另一个房子的距离将近有几公里,离得比较远。早上早早过来,晚上晚一点回去。
为了节省时间,大家分两批入户走访。工作经验丰富的杜伟和哈萨克族民警麻那提被分在了一组。
两人牵着毛驴在陡峭的悬崖峭壁间一点点挪动,下面就是湍流而过的河水。在这条路上行走,他们必须打起百分百的精神,稍不注意,可能就是生离死别。
新疆和田边境管理支队赛图拉边境派出所民警 麻那提·巴的力汗:第一次走的时候也是比较紧张,比较害怕,感觉在悬崖边上走一样,感觉要掉到河里面去。
新疆和田边境管理支队赛图拉边境派出所民警 杜伟:下坡的时候,心里也特别紧张。有一次过小道,走石坡下面时候,就感觉自己要滑下去。
如今,看似文弱的湖北小伙杜伟已经和麻那提在这段艰险崎岖的走访路上,走了近百回。
走了一个多小时,杜伟和麻那提终于到达最后一户群众家里,这时已经是下午6点多钟。
两个人仔细询问了群众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宣传完法律法规后,又踏上了返程路,赶着去和大家会合。
就在大家返回途中,大量的雪融水从山上流下,冲断了回去的路。
抛开疲惫,民警们赶紧冲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徒手搬起石头和木头,在水流小的地方,搭起一座简易的便桥,让行人可以通过。
这时,从山上流下来的水越来越大,刚搭好的便桥和河边的路基面临被冲毁的危险。
在便桥的另一侧,民警们拓宽河道,将大量的河水引流疏导。
随着水流越来越急,水已经漫到了民警的膝盖,路基也一点点被冲塌。大家不由地加快了速度。
经过民警们一个多小时的奋力抢险,大量的河水慢慢通过拓宽的河道疏导下去。简易的便桥和原有的路基保住了,当地群众可以正常通行,民警们这才安心地赶回驻地。
驻守国土 以赛图拉为家
赛图拉派出所的年轻人要面对的不仅是工作中的种种挑战,还有艰苦的生活环境。“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这就是民警们所处环境的真实写照。他们平时住的地方,是海拔3780米的赛图拉镇,这里被高耸的群山包围,含氧量不到平原的40%。
他们的宿舍和办公地点就在同一个院子里,有时候大家为了营造下班回家的感觉,甚至会特意走出去绕很远,再回到宿舍。长此以往,熟悉了当地的地形地貌,适应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民警们也把赛图拉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冰冷的河水中开完路,第二天一大早,杜伟和同事就在检查站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就在杜伟执勤的时候,妻子麦迪乃姆·阿卜力孜悄悄跑上来看他,俩人已经半年没见过面了。
两人刚结婚两年,去年麦迪乃姆·阿卜力孜由于工作调去了皮山县。分隔两地难得一见,这是他俩今年第二次见面。
杜伟妻子 麦迪乃姆·阿卜力孜:特别开心,好激动。就是说不出口的那种激动。
杜伟和家人团聚的时候,派出所里的民警们也赶着周末包起了包子。擀皮儿、包馅儿,这些工作起来如钢铁一般的民警们,在这一刻,都显得特别居家。
眼前的年轻人坐在宽敞明亮的厨房里,吃着香喷喷的包子。其实几年前,他们都是住着帐篷,喝着涝坝水,过着没电、没网的生活。
现在这里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有完善的住宿设施,每隔20多天,他们还会从山下采购一批新鲜蔬菜瓜果存放到冷库。有了这间冷库,民警们才告别了吃冻菜的生活。
为了让荒山怀抱中的警营更有家的感觉,他们还自己动手,种起了大棚菜。虽然驻地的土壤基本都是砂石土、盐碱地,在这上面种蔬菜,几乎不大可能,但是大家还是锲而不舍地想种下一点希望。
民警们的爱好各不相同,有人喜欢种菜,有人喜欢电子产品。平时腼腆不爱说话的民警赵维维就喜欢在宿舍里鼓捣他的小爱好。
新疆和田边境管理支队赛图拉边境派出所民警 赵维维:这是在我们山上养的,然后生了一窝小鱼,高原鱼,然后顺便给它造了一些景。这是我自己组装的电脑,以前比较喜欢通信方面,加上自己网上学习了一下,买了些配件。因为家里面自己也组装了一个,所以想着宿舍也是家了,给这边家里面也装一个。
新疆和田边境管理支队赛图拉边境派出所教导员 曹程:我们刚上来的时候,派出所驻地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网。目前我们通电、通网、通水,民警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保障。其实这些物质条件上的东西,都不是很重要的。像没有水,没有电,我们都可以克服。可能对于这个地方而言,最让人接受不了的就是,初上昆仑山的人,初到赛图拉的人,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
新疆和田边境管理支队赛图拉边境派出所教导员 曹程:祖国的边境总要有人守,你不守,我不守,那就得他守。赛图拉精神,我们理解的是最偏、最远、最忠诚。边关有我,请祖国放心。
将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最偏、最远、最忠诚”,这是赛图拉派出所的年轻人坚定执着的职业信仰。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记者的跟拍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驻守祖国边境线的坚定和豪迈。
将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奋斗做自己事业拼搏的底色,在基层磨炼本领,成就精彩,看着他们越艰险越向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相信这群年轻人的未来也一定会是——大有可为。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