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南京吏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总督等职,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后世将儒家学派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一生事功亦是赫赫有名。其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是官员也是学者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纠众作乱,时称“思田之乱”。而时任两广总督的姚镆未能对思田之乱进行妥善处理。对此,明朝廷下诏起用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以平定思田之乱,并总制广东、广西、江西、湖广四省军务。
据记载,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八日,王阳明自浙江绍兴启程,经江西至广东,至十一月十五日度三水,沿西江而上,十八日抵肇庆,二十日至梧州,二十一日开府梧州。将中国古代纪年对照《中国古代万年历》转换为公元纪年可知,王阳明到达梧州的时间是1527年12月13日,开府梧州的时间是1527年12月14日。
在梧州,王阳明除了以两广总督身份处置两广的军政事务外,期间,还向来访者赐教、对去世一年的未曾谋面的知己梧州人吴廷举作祭文、向明朝廷上《赴任谢恩遂陈肤见疏》、与他人书信往来以及在梧州城东南的梧山书院讲学。可见,王阳明在梧州的任职期间,其身份是一位官员,也是一位学者。
王阳明讲学梧山书院
关于王阳明在梧山书院讲学的相关事迹,在《嘉靖广西通志》中有详细记载。《嘉靖广西通志·卷26》:“梧山书院,在苍梧县学右,讲堂三楹,后堂三楹,号舍左右各七间。嘉靖六年,巡按御史石金建。……丁亥冬,落成。姚公致政去,新建伯阳明王先生奉命总制四省军务,来代,实倡正学,风厉多士,其言曰‘诚意为圣门第一义,今反落第二义。’而其知行合一之说,于博文多识,若有不屑,学者疑焉……先生之说,启扃钥以救流弊,探本之论也……”。
从以上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梧山书院由巡按御史石金建于嘉靖六年(1527年),并于当年冬天建成。建成时,姚镆离任两广总督,王阳明新上任两广总督并总制四省军务。王阳明在梧山书院讲学,讲述“诚意为先”与“知行合一”。起初,王阳明的观点受到梧山书院部分学者的不屑与怀疑,后来,都认同了其观点,并称“先生之说,启扃钥以救流弊,探本之论也”。同时,上述记载对梧山书院的位置、布局、规模等也有翔实的描述。
“诚意为先”与“知行合一”
“诚意”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中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一。对于“八条目”,《大学》开宗明义的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对于此,宋代大儒朱熹认为其正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格物,从而致知,达到诚意,进而正心,促成修身,进一步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王阳明则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一体的,就是“诚意”。对此,王阳明在《传习录》中阐述“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如新本先去穷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须用添个敬字,方才牵扯得向身心上来。然终是没根源。若须用添个敬字,缘何孔门倒将一个最紧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来补出?正谓以诚意为主,即不须添敬字。所以举出个诚意来说。正是学问的大头脑处。于此不察,真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缪。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工夫总是一般。今说这里补个敬字,那里补个诚字,未免画蛇添足”,并指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为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分之物”。王阳明指出了“诚意为先”的意义,只有诚意为先,通过格物、致知,才能到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否则,会陷入“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的歧途。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中经典概念。对于认为“知与行”孰先孰后的问题,王阳明在《传习录》中阐述:“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一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摩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王阳明阐明“知行合一”是一体的,从而避免了现实中将两者割裂开来的“只知不行”而导致的“终身不行”和“只行不知”而导致的“冥行妄作”。
王阳明在梧州的梧山书院讲述“诚意为先”与“知行合一”时,当地部分学者从不屑、怀疑到真正领会,称“先生之说,启扃钥以救流弊,探本之论也”。可见,王阳明在梧山书院的讲学,开启了其心学在岭南的传播,对研究其心学的发展、传播及研究梧州的明代历史、书院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