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

2023-07-10 09:50:14来源:深圳特区报作者:吴练

《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 原帖尺寸: 纵27.2厘米 横1070.5厘米 临帖(局部)尺寸: 纵31.2厘米 横62.7厘米 释文: 王羲之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代同流。乃携斋好,散怀一丘。 谢安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玄执,寄教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乎模,凝泉散流。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卒,谥号“文敏”。

据《明史·董其昌传》载:“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上述记载,足见董其昌之才华,耿直极重友情之品格。

董其昌亦为诗词、书画大家。其昌少年时,才华横溢,然字却不佳。17岁时,参加松江府考试,文佳字差,屈居其表弟之后,其昌以为耻,发奋苦研书法,先学颜真卿《多宝塔帖》,后学魏晋书帖,方知魏晋书法更在唐人之上,遂改学魏晋,临并推荐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谢安,对北宋的赵佶、米芾亦十分欣赏,多临之。

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极为重视临帖,观其一生,书法作品临帖比重甚大,存世许多。如:《董其昌临十七帖》《董其昌临淳化阁帖》《董其昌临兰亭序》《董其昌临自叙帖》《董其昌临东坡尺牍册》《董其昌临米芾方圆庵》《董其昌临书谱》《董其昌临神仙起居法》,以及本文所述《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等等。

观其书法,疏朗俊逸,映带左右,顾盼有致,淡雅含韵,遒劲藏锋,笔端凝神,用笔中锋,鲜见拙滞,尽得二王之妙。明后期以来,其作品片楮单牍,人争宝之,为历代藏家所重。董其昌虽无书论专著,但其归纳分析并提出的“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是我国书法史上首次用“韵”、“法”、“意”概括晋唐宋三个朝代书法的审美取向。

康熙与乾隆皇帝都十分喜爱董其昌的书法,常列于座右,并时常临写。并称:“(朕)更耽好笔墨,有翰林沈荃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庭训格言)康熙曾在董其昌一帖书法墨迹上题跋:“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之间,非诸家所能及。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

《柳公权书兰亭诗》共37首,是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在浙江绍兴兰亭集会时与会者所赋的诗及序。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共收入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徐半之、王玄之等11人,其中王玄之为王羲之之子。谢安排在王羲之之后。《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是董氏晚年书法佳作,入藏清内府,并刻入兰亭八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冯小珏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