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一个关于“疟”的千年故事

2022-04-26 10:56:16 来源:健康报 作者:杨晓霖
大号 中号 小号

疟疾防治一向是全世界重要的医学与公共卫生议题。2007年,世界卫生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5日定为“世界防治疟疾日”,目的是引起世界各国对疟疾的重视并发起防治行动。

因为在疟疾研究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迄今,有4位科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前3位分别是出生于印度的英国医师与细菌学家罗纳德·罗斯,法国军医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曼·穆勒。20世纪初或中叶,这3位科学家都在疟疾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罗斯确认了疟蚊是传播疟疾的病媒,拉韦朗提出导致疟疾的是寄生虫,穆勒发现DDT可杀死蚊子等节肢动物。

4位科学家中,21世纪的获奖者仅有中国科学家屠呦呦。2015年,她因研制青蒿素治疗疟疾获得诺奖。在青蒿素研制成功之前,人类三大死亡病因是: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其中与疟疾有关的疾病,死亡人数超过其他疾病的总和。屠呦呦的贡献让每年有几百万人远离死亡威胁。

“疟,热寒休作”

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疟疾的阴影始终未曾离去,按蚊和疟原虫与人类一起演化。早在中国的殷商时代就有对疟疾的记载,也有古书称之为“瘴气”。“疟”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特定疾病的记载,可追溯到《左传:定公四年》:“水潦方降,疾疟方起”。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疟”字有这样的解释:“疟,热寒休作。”可见,“疟”这个字是专门为疟疾所发明的。

东晋医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素治疗疟疾时的退烧功能有论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也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取了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除药物外,古人认为诗歌也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古今诗话》里有一则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说的是:“有病疟者,子美曰:‘吾诗可以疗’。”虽说古代读书人很多都通医理,但在这里,“诗圣”杜甫给人治病用的却不是一般的医学手段。他没有借助中草药,开出的方子竟然是自己的诗句。

根据史料记载,疟疾伴随着杜甫的中年和老年。公元751年,杜甫39岁,旅居长安。其时阴雨连绵,蚊虫肆虐,杜甫患上疟疾。他在《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中写到了自己的病况:“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可知,他已深受疟疾的折磨。

公元759年,杜甫47岁时奔赴秦州(今甘肃天水),疟疾仍然未愈。他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中写道:“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杜甫55岁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曾在《寄薛三郎中璩》中言:“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可知,顽固的疟疾,到老都没有离开过杜甫。

古人对疟疾秉持一种医巫并重的治疗方法,而且有时是以巫为主。在韩愈的《谴疟鬼》中,就可以明显看出:

屑屑水帝魂,谢谢无馀辉。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

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

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

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

……

在这首诗里,韩愈提到将疟疾视为“颛顼之子行疾”这一说法,同时介绍了治疗疫病的4种方法。在当时,除了药物治疗、针灸等之外,巫师诅咒和符师画符也是常见的方法。

一千多年前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有螃蟹和疟疾相关的轶事记载,说的是乡人不识螃蟹,有人收得一只干蟹,逢左近有人得疟疾,便将此物借去,悬于门上,借以驱鬼。时人认为,散布疟疾者称疟鬼,疟鬼见门上怪物狰狞可怖,便过其门而不入了。在众多史料中,疟疾给各时期百姓带来的恐慌可见一斑。

“冷得像患疟疾一样打摆子”

公元前4世纪,疟疾为希腊人所知。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已经能诊断此病,并将其与其他热病相区别。

与他同时代的伟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在他们的演说和对话中提到过此病。但当时,这类疾病并不叫“疟疾”,在英文中,它被命名为“不良的空气”。

19世纪,西方细菌学家和医学家已经有了传染病的观念,但疟疾的传染途径在当时仍是未解之谜。历史上因为感染疟疾去世的名人特别多,例如,缔造了横跨欧亚非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等。

许多文学家、诗人都留下了关于疟疾的作品或故事。

莎士比亚在他的8部戏剧中都提到了这种疾病。笛福在他的《鲁滨逊漂流记》中曾描述,鲁滨逊在沙滩上看到不属于自己的大脚印时的反应是:“浑身冷得就像被疟疾缠身的人一样一阵阵打着摆子。”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但丁著有叙事长诗《神曲》,在其中的《地狱篇》中,但丁将恐惧比作疟疾。不幸的是,但丁在完成《神曲》后不久也死于疟疾。

现当代文学中有很多关于疟疾的故事。文学作品中关于疟疾的话题总是让人心情沉重,并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和共鸣。斯坦福大学人文中心学者阿尔万·伊科库通过研究发现,与疟疾等疾病有关的虚构及非虚构作品对于全球相关医学领域的发展很有帮助,这些故事和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启发,并激励世界各地抗疟疾工作者努力前行。

责任编辑:蔡晓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