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在全国多地连日高温“烘烤”下,处暑节气终于姗姗来迟。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从得名来看,“处”是终止的意思,暑气由此将结束,所以,处暑也常被称为“出暑”。元代文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正是这个意思。
此时,昼夜温差增大,往往呈白天热,早晚凉的天气特征。因此,处暑常常被视为炎夏已过,秋日来临的信号。
许多古代文人也对处暑颇有感触,写下不少诗篇。如白居易在《早秋曲江感怀》中便言:“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清冷秋景。而陆游则在《闲适(节选)》中用“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抒发对此时节的喜爱。
然而,作为三伏天气的尾声,处暑虽会带来一些凉意,但正如民谚“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所说,我国不少地区因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往往在处暑尾声会感受短期回热天气,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秋老虎”。
“秋老虎”,顾名思义,就好像老虎一样蛮横地延长了高温天气。不仅会使天气燥热,也会引起人的“秋燥”。
那么,对于这份“秋燥”,应当如何克服?除了注意休息,古人还有“处暑吃鸭子”的食俗。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处暑吃鸭子的传统,一方面是因为古人认为此时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另一方面,则是因鸭肉本身所具有的清热、生津等功能,非常适合处暑时节祛火降燥。
直到现在,全国各地还有不少地方保留着这一食俗。如北京人会买上一只处暑百合鸭,苏州人习惯用砂锅文火炖上一锅老鸭汤,而南京人更是变着花样来吃鸭。其“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谚语,既是习俗的传承,也是一份美好的祝愿。
综合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