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90后非遗传承人杨钺,用光影变幻重拾“剪味纸趣”

2023-12-01 08:58:17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陈雪柠
大号 中号 小号
原标题:“90后”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杨钺:用光影变幻重拾“剪味纸趣”

新年的脚步近了,张贴于窗棂上的喜庆窗花,脱胎于剪纸艺术。无需复杂的工具和材料,一把剪刀,一张彩纸,就能将花鸟人物、民俗生活展现于方寸之间。

传承千余年,当下的剪纸艺术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作为非遗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0后”北京姑娘杨钺有自己的想法。她将变幻的光影与镂空的剪纸作品相结合,并以此为布景,用相机为人物定格精彩一瞬。未来,她还计划融入其他非遗技艺,让更多人沉浸式体验非遗写真的魅力。

一幅作品唤醒非遗血脉

非遗技艺不少是家族传承。不过,在老杨家,杨钺和父亲杨利平虽然都是非遗传承人,传承的技艺却完全不同。

“我父亲是北京扎燕风筝的传承人,他入行以后,我就经常跟着他参加各种活动。”杨钺回忆,五六岁时,她跟着父亲到中华世纪坛参加民间手工艺展,第一次接触到剪纸。“有一幅作品叫做《同根》,不大,四五十厘米见方。但它是用一张渐变的彩纸剪出来的,从树叶到树干再到树根,颜色从蓝色、绿色渐变到黄色,特别漂亮。”虽然当时并未留下照片,但时隔20多年,杨钺仍能清晰记起作品的细节。

回家后,杨钺向父亲表达了强烈的学习意愿,父亲也全力支持。于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几乎每周都会到人物剪纸传承人张秀兰老师家中学习,直到高中毕业。

那时候,其他同学周末上的是钢琴、美术的兴趣班,杨钺则一门心思拿着剪刀。“刚开始练基本功,连着两三节课都是剪锯齿,要剪得像小毛毛一样细,也会有坐不住的时候。”杨钺笑着说,虽然也有枯燥无聊的时候,但想起自己第一次剪出一个小阿福时的成就感,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现在想想,最初吸引我的不是抽象的剪纸技艺,就是那幅作品本身带来的触动。”回望童年,杨钺愈发觉得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我虽然对风筝没有什么兴趣,但因为父亲的熏陶,我的身体里可能也流淌着非遗的血液。”

满怀热忱巧手更有巧思

杨钺始终热爱剪纸,剪纸也陪伴她一路成长。进入大学,她创办了点点指尖纸艺布艺协会,后来,还作为湖北省传统艺术传承青年代表之一,赴俄罗斯参加中俄青年交流论坛。毕业回京,她把剪纸从爱好变成了职业。

剪纸这门技艺,在于一个巧字。

“不管多么复杂的作品,都是由6种基础纹样相互搭配、变化而来。”杨钺拿起剪刀,圆点纹、直纹、锯齿纹、柳叶纹、月牙纹和云纹等不同纹样跃然而生。她说:“剪纸,无非是一张纸给它雕刻、镂空,就有了剪下来的部分和留下来的部分,相对应的就是阴剪和阳剪,或者说阴刻和阳刻。”

剪之前,杨钺习惯在纸张上先画样稿。“但剪纸和绘画最大的区别,就是剪纸不能断,要不然画面就支离破碎了。”杨钺说,正因如此,剪纸在处理画面时,要抓住特征,突出主体,大胆舍去次要部分,做到线条连接自然。至于具体如何处理,不仅需要手巧,更需要构思巧妙。

在2022年虎年央视元宵晚会中,杨钺就受邀现场展示剪纸技艺,并与年代剧《人世间》主创团队互动,完成了一幅《人世间》全家福作品。剪纸不像素描那样细腻写实,但它朴实粗犷的风格自成一派,仅用红白两色,就凸显出7位人物的特征,给观众和网友都留下深刻印象。

“刚认识她的时候,我问她做什么工作,她说我平时上课,我问在哪个学校,她说有好几个。”采访中,杨钺的爱人调侃,那时觉得这姑娘的工作是个谜。“我要跟他说我是传承人,他肯定也不知道是啥。”杨钺说,因为“非遗进校园”的计划,她最多时一天要上3节课,奔波好几个学校。课程很受欢迎,每学期结课时,都有好多学生舍不得离开。

寻根溯源光影点亮剪纸

前两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学校里的非遗课停滞了好一阵。这也促使杨钺重新思考,剪纸作为传统艺术,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剪纸是民间艺术,是特别自由、富有趣味的,我们叫‘剪味纸趣’。但是现在,我们把好看的剪纸作品都放在相框里,其实是束缚了它。”在杨钺看来,镂空的剪纸应当重新与光影结合,这既是追溯本源,也是一种创新。

2020年,杨钺和爱人的第一家摄影工作室在回龙观开业,店里随处可见剪纸元素,如同一个迷你展览馆。他们正在研发的剪纸主题写真,以高达两米的剪纸作品作为布景,配合专业的布光技术,让剪纸成为一种装置艺术,为平面摄影赋予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韵味。“光是布景大概就要花一个小时,要用四五个灯,拍摄过程中还要不断调整位置。”他们还设计了不同样式的剪纸灯,作为拍摄中的小道具。

自己做模特,杨钺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组剪纸主题的写真照“试水”,没想到收到不少热情的反馈。夫妻俩“大开脑洞”,还将尝试把风筝、雕漆等其他非遗技艺融入其中,打造沉浸式的非遗场景。

“大家总觉得非遗‘土’,其实如果能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去重新塑造这些作品,它完全可以变得很时尚。”杨钺感慨,传承人手里有技术,但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缺乏艺术眼光,很难进行有效的创新设计。

“我自己都是摸索着前进,对于上一辈的手艺人来讲就更加困难。如果能够帮助传承人对接到专业的设计师或平台,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她计划着,未来融入其他技艺,让更多人体验非遗时尚的魅力。

责任编辑:李佩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