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角寄语
救助飞行从来没有男女的差别,只有行与不行的差别。救人于危难是我的初心,守护东海海域是我坚守的使命。
——宋寅
虽然早就听过“中国最帅女机长”的名号,但在刚见到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教员机长宋寅时,她身着救援制服的英姿还是让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敬意不禁油然而生。记者注意到,宋寅的脸颊上已经有些许晒出的雀斑,或许这就是她一次次迎着日光飞向海洋的见证。
“这是我小时候坐玩具飞机留下的照片,听妈妈说当时我在飞机上待了好久都不肯下来。”宋寅跟记者分享她的微信头像时略显害羞,或许那时候就注定了她和飞机的缘分。但如今的宋寅,已经不再是那个坐在玩具飞机上的小孩子,而是一名驾驶着直升机,给茫茫大海中的遇险者带来一线生机的搜救机长。
经受考验 书写安全答卷
海上救援是高风险的工作,在非航空载舰上起降直升机,飞行员的危险概率约为宇航员的5倍、喷气式轰炸机飞行员的10倍、民航飞行员的54倍。然而,这些数字从来没有成为宋寅坚持做海上救援的阻碍,在宋寅看来,“给海上遇险者带来生的希望,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工作之一。”
宋寅告诉记者,海上救援的危险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未知因素,目标点距离、天气实况和预计变化、现场突发情况等,都需要救援人员具备极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其次是飞机飞行本身有低高度悬停风险,不同于大飞机在高空状态下有余地处置突发状况,直升机救援由于性能和反应时间、空间受限,一旦发生意外可能就会命悬一线。最后是救生员所面对的危险,海上实际救援不是训练场,由于风浪影响,救生员会来回打转甚至由于背对障碍物而遭受撞击,这就需要绞车手、副驾驶、机长紧密配合,稳住救生员位置以确保安全。
让宋寅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火中救援任务。2016年12月27日,东海一艘渔船失火,由于海上风浪大,火势越来越凶猛。接到救助指令后,宋寅率机组立即出动。飞行到一半时,宋寅接到最新信息,出事位置与原本计算位置相差二三十海里,这意味着必须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救助。宋寅看了看飞机油量,调整航向后决定继续飞。
到达出事海域后,海面上已经是浓烟滚滚,宋寅驾驶飞机冷静地避开上蹿的火焰,绕到离着火舱较远的位置。考虑到船上有油箱,随时有可能发生爆炸,宋寅将飞机悬停高度从20米调整到40米高。然而飞机停得越高,救援绳越容易晃动,加之此刻船只的剧烈摇晃,飞机的一点点波动都可能让通过绞车吊运下去的救生员撞到障碍物。“我告诉自己,我就是机组的‘定海神针’”,关键时刻,宋寅屏住呼吸,通过绞车手精准的口令和自己的经验将飞机稳住,救生员抓住机会立刻实施营救,最终机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救援。“这是上海入冬后最冷的一天,也是最温暖的一天。”结束后,宋寅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了这次惊心动魄的救援经历。
十几年的救援生涯,宋寅坚守着“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守护着东海海域。作为飞行部门的管理者,宋寅带领部门人员开展各项飞行训练与值班、飞行安全学习以及装备管理工作。在她提议下,飞行部建立内部《安全信息报告》制度,收集不同任务形式下的飞行危险源,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她还结合救援工作实际,参与授课,交流和分享经验,有力地提升了飞行人员的理论与技术水平。
勇于探索 提升海上救援能力
作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宋寅带领着飞行队队员们长期坚守在东海海域的救助一线。
2017年,初任上海市党代表的宋寅在参加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时提出海上救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海上救援一直有一个痛点,常规的海上救援会先通过直升机将伤员带回机场,再由救护车通过陆运送至医院,难免会因为交通拥堵等问题而错过黄金救援时间。”
在和团队多次讨论、尝试后,宋寅提出建议,能否有更多医院建设和开放直升机停机坪,从而解决运送伤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终于,在各方共同努力和协调下,2021年12月,东海救助局与瑞金医院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这也标志着东海救助局上海片区海上救助直通医院绿色通道正式建立,打通了“海上救助‘最后一公里’”。
2021年,宋寅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16名成员分为青年理论学习组和飞行救助技术研究组,在理论基础与技术实践上不断突破创新,让救援工作更安全、高效、顺畅。
2022年的夏天,正在单位值班的宋寅接到命令,要求赶往东海海域营救一名突发热射病的渔民。热射病属于急症,若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可高达80%。宋寅和救援队员们争分夺秒,通过绿色通道将患者及时送至瑞金医院,最终这位渔民得到及时救治,康复出院。“看到他康复出院,我感觉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宋寅回忆道。据了解,目前“最后一公里”的海上救助模式进一步被应用,东海救助局于去年10月份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为东海海域救援工作又增添了一份助力。
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宋寅又将目光放到了“最前一公里”——可否将医护人员带至救援现场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急救措施。“救援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生命安全。”宋寅解释道,除了人员落水、船舶故障等,转运受伤船员也是救援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如果伤员在转运途中缺乏及时、专业的医疗救治,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为此,宋寅在东海救助局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开展支部共建活动时提出,双方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医护人员进行航空医疗救援操作培训,有救援任务时,医护人员可以一起到现场实施救治。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据了解,自9月建立“最前一公里”合作机制后,医护人员随机组救援的任务已经有3起,“海上飞鹰”与“白衣天使”一同筑起守护生命的长城。
“在创新的道路上,自主研发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宋寅深知核心技术的重要性。针对采购直升机制造厂家西科斯基的备件价格高昂且供货周期长的“卡脖子”问题,她带领团队成员自行设计图纸,历时2个月完成S76直升机滑动门手柄自制工作,缩短了供货周期近6个月,节约经费约30万元,有效保证了直升机适航率。
突破界限 彰显女性之力
宋寅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航海系,早在大学时期就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2007年,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到上海海事大学招飞时取消了性别限制,各项素质都十分优秀的宋寅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准飞行员。经过几年的磨炼和成长,2015年,宋寅升任为机长,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名女搜救机长之一。
海上搜救是一项高危险系数的工作,需要直面生死考验。然而不管有多危险,都未曾磨灭宋寅对海上救助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宋寅告诉记者,她一直铭记师父告诉她的一句话——“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要不断拓宽这个界限。”近年来,宋寅不断挑战高难度飞行训练——参与低能见度仪表飞行、夜航搜救、船载机等。
安全飞行3467小时,执行救援任务324起,成功营救230名遇险人员……从接受飞行培训到成长为我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用一次次化险为夷的紧急救援在海洋上空展现出非凡的巾帼力量。
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宋寅入选2023年“最美巾帼奋斗者”。作为我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长期扎根在东海救助一线,在最艰难危险的地方展现着女性的勇敢与魄力。
宋寅在很多场合都会被问到“作为女性,是否应该从事这个行业”的问题。在她看来,性别不应该成为一种界限,救助飞行从来没有男女的差别,只有行与不行的差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