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是现代战争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国重器,而雷达天线就像是导弹的“眼睛”,有了它,导弹才能“看得清,打得准”。俗话说,“画龙容易点睛难”,高精密天线的焊接一直是难度最高的技艺之一。
走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为导弹“点睛”的大国“焊匠”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5所特级技师许明珠
钎料花纹靠手工雕刻
误差不能超过0.02毫米
你见过导弹的“眼睛”——雷达天线吗?
它是由一层一层铝合金
焊接起来的圆饼
看起来像一块千层蛋糕
但内部却布满
蚁穴一样曲折的孔洞结构
天线层数越多,内部结构越复杂
定位的精确性也就越高
△导弹天线多层焊接成品
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8到10层巴掌大的圆形铝片
上面刻满“花纹”
每两片中间
夹着一层锡纸一样的钎料
△许明珠拿在手上的钎料
钎料加热以后熔化
把各层天线薄片粘连成一个整体
钎料上面细密的花纹
全靠钎焊师傅
一刀一刀用手工雕刻出来
并且要严丝合缝地焊在铝合金薄片上
所有的误差不能超过0.02毫米
也就是头发丝直径的1/6
否则整块材料都要报废
△许明珠将定位好的钎料焊在天线薄片上
这么精密的焊接
为什么不用智能机器呢?
许明珠解释说:
因为机器都有精度
但是超出这个精度,机器则是僵硬的
更不会思考怎么去调整补救
“我们的工作就是用肉眼和手艺
去弥补机器可能带来的问题和不足
最可靠的精度
就是我们善于思考的大脑
和历经千锤百炼的手艺”
23年焊接超20万件精密零件
用刻窗花练手艺
2000年
17岁的许明珠踏出技校
进入航天科工三院,成为一名钎焊工
去年,许明珠获得了
第十六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他是如何成为手握绝活的特级技师的呢?
师傅曾教导许明珠
科研工作是一架梯子
要拿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攀援而上
才能摘取收获的果实
△许明珠学艺时与师傅的合影
工作23年间
许明珠焊接的精密零件
超过20万件
仅天线就达上万件
装配一套天线
需要10个小时左右
在操作时间里
钎料雕刻必须一次成型
没有“补刀”的机会
为了练就“四平八稳”的手艺
许明珠还会用手术刀改造的刻刀
刻窗花来“加练”
家里的窗花
多到天天过年都贴不完
△许明珠用手术刀改造的刻刀刻窗花
为了给新产品摸索出一套
最合适的焊接工艺
许明珠经常住在车间里
一干就是十天半个月
△钎焊炉车间,也是许明珠的“卧室”。
一次,在一批新型天线的焊接过程中
0.02毫米误差再次出现
所有人想尽办法也找不到原因
许明珠逐一排查了
天线上的1600个焊点
耗时一个多月
最终找到了答案
是前序工艺出现了微小的接刀痕
而这种痕迹原本不在检查范围内
△问题出现在天线零件的铣削加工工序中
问题解决
焊接成功率重回100%
曾经快要绝望的同事们
忍不住相拥而泣
希望当一架梯子
把大国“焊匠”精神传承下去
就在工艺瓶颈突破的同时
许明珠的妻子面临高危临产
家中老人又被确诊为直肠癌
为了工作,许明珠还是留在了车间
“那个时候,真想把自己分成两半
一半照顾家,一半在单位”
这种压力
也曾让许明珠偷偷躲在被子里哭
还好家人理解
妻子也无条件地支持他
△许明珠和家人
如今,许明珠也开始做师傅了
他也要当一架梯子
在自己的“传帮带”下
将大国“焊匠”精神传承下去
“为我们的大国重器
打造更精准的‘眼睛’
让我们的国防事业,一路向前、向上”
△许明珠雕刻钎料
如今,十层天线100米的焊缝
实现一次成功
几十种复杂天线产品
也从模型变成了实物
正是一代又一代“许明珠”
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枯燥
数十年如一日
厚积薄发
才有了中国军工航天事业的大发展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