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笔写着——空舱右盖打开,左盖破损一处,需烧焊,右机,小副机油温表故障……
红色的笔写着——左盖门下油泵组处清洁,用绳子将1和2串联等待备用换……
这些一般人看不懂的术语,是长江日报记者在朱剑最近的一本工作笔记上看到的。这样的工作笔记本,他记了快30年,近40万字。30多本大大小小的笔记本里,记录着专业知识、前辈经验、学习心得、故障排查、手绘机械图……也记录着这位武汉轮渡人30年的成长。
身为武汉文旅集团利记轮渡公司轮机长的朱剑,常年“藏”在船底轮机舱,船上游客为美丽江景欢呼雀跃,他在机器轰鸣中“黑汗水流”……在武汉轮渡上工作了30年,朱剑的心愿是和家人一起看一场完整的长江灯光秀。
朱剑在轮渡机舱调试设备。长江日报记者侯钰倩 摄
出生在趸船上的轮机长
武汉轮渡始建于123年前,朱剑家从爷爷、父母直到他,已经是第三代轮渡人了,家里有7个人在武汉轮渡工作过。70多年来,这一家人见证了百年轮渡风云,也见证了长江两岸的拔节生长。
“生于趸船上,长于长江边,我注定与轮渡有缘。”1976年,朱剑在武汉轮渡工作的母亲,因为临产时来不及去医院,将他生在了趸船上的轮渡售票厅里。从出生到现在,朱剑的家一直就在离长江不远的地方。
1993年8月,朱剑于武汉市公用技工学校轮渡分校毕业后进入当时全国年客流量最高的水上交通客运单位——武汉市轮渡公司工作。刚进公司时,他被安排在集家嘴至高公街航线的“轮渡33号”做船舶水手,每天的工作就是系解缆绳和维持秩序,系解缆绳这种动作每天要重复做166次。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该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好”……入职轮渡后,朱剑一直都在思考,之后他尝试了水手、舵工等各种岗位,那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船长。
甘愿“藏”在船底的轮渡通
在过江交通不甚发达的过去,武汉轮渡是武汉人最重要的过江工具,鼎盛时期曾创造拥有18条航线、45艘渡船、年客运量1.6亿人次的辉煌成绩。
“变化应该是从1995年长江二桥落成开始的。”朱剑回忆,从那时开始,轮渡的客流量明显下滑,和朱剑一起工作在轮渡的兄弟都转岗去了公交集团,而一直想当船长的朱剑还是留在了武汉轮渡。
朱剑的工作从船上到了船舱底部,而他的梦想也从船长变成了轮机长。轮机舱内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平均温度常年在50摄氏度以上,还有各种油污、粉尘和浓烟,这些与汗水交织在一起,不用工作多长时间,浑身上下就被熏得黑乎乎的。轮机舱室工作条件不仅十分恶劣,而且技术性和实操性都比较高,一般人受不了也做不来。
一开始,看到上千个机械零部件、10多个操作步骤,朱剑感觉无从下手。“师傅更多的是口述,我就跟着一边看一边学。”在师傅的指导下,朱剑开始更多地接触船舶轮机理论知识、结构分类、工作原理、保修保养等,他把知识点一一记录到笔记本上。这一记,就是近30年。从水手、舵工、水手长再到轮机员、机务员、轮机长。靠着这些一笔笔写下的扎实的专业知识,朱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轮渡通”。
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2018年和2023年5月分别荣获“武汉市劳动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轮渡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吴操说,他一直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这个普通人将一件事坚持做了30年,就做成了极致。
武汉网红轮渡的守护者
一座座大桥跨江而生,过江交通格局彻底改写,长江夜游应运而生。2023年初,全国文旅市场强势回暖,长江轮渡火爆出圈,在社交平台上成为网红,最高流量单日极值接近8万人次。
“一到船舱就进入高度集中的工作状态。”朱剑说。据他介绍,轮渡的船龄普遍超过10年,虽然船况良好,但以前日常流量最多两三万人次,突然迎来这样的考验,朱剑从早上第一班船开班前,一直到晚上收班后,全天超过17个小时守在轮机舱,时刻紧盯着发电机、轮机的仪表盘,“耳朵都竖起来了,生怕漏了一点机器运行的异常响动”。忙碌的一天结束,朱剑钻出底舱时,长江两岸繁灯已歇,喧闹归于静寂。
身处近水楼台,朱剑却有一个遗憾——在轮渡上工作了30年,当了10多年的轮机长,他却没有看过一场完整的长江灯光秀。“没法子,工作时间全程要在轮机舱盯着,随时处理突发状况,中间偶尔到上面一下,也是匆匆忙忙的。家人总说,有机会要全家人一起看一场完整的灯光秀,在轮渡上拍一张全家福。”
2023年,武汉荣获“中国夜游名城”称号,长江夜游是热度最高的旅游项目之一。随着武汉文旅集团利记轮渡公司游轮母港建成,百年轮渡也将迎来整体升级。
70年前,朱剑当水手的爷爷驾驶着大船,运送忙于生计的乘客往返长江两岸,今天,朱剑在轮机舱里为欣赏两岸美景的游客保驾护航。与祖辈、父辈和长江一起,书写着这波澜壮阔的时代,朱剑说他很自豪。(长江日报记者侯钰倩 徐璐 通讯员魏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