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穿越60年的跨国“寻恩”——“我们的男孩”融入血肉的中俄情

2021-10-04 09:49:41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江宥林,王君宝
大号 中号 小号
\
  孟宪国回忆自己在俄罗斯寻找恩人时的情景。新华社记者 王君宝 摄

  新华社哈尔滨10月2日电 题:穿越60年的跨国“寻恩”——“我们的男孩”融入血肉的中俄情

  新华社记者 江宥林、王君宝、张韦康、刘赫垚

  “祝您生日快乐!”

  不久前,在玛加丽塔80岁生日到来之际,来自中国68岁的孟宪国通过聊天软件,向这位俄罗斯老人送上了深深的祝福。

  孟宪国视玛加丽塔为亲人,但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这份“亲情”源自玛加丽塔的姐姐多罗什金娜。

  “没有她们,我很可能活不到现在。”每当看到身上的疤痕,孟宪国,这位生活在中俄界江黑龙江边的中国农民,就会想起60多年前的往事。

  意外烧伤跨国救助

  1958年初春的一天,还是幼儿的孟宪国独自在家中玩耍。突然,炉火引燃了他身上的衣服。尽管家人赶来将火扑灭,但孟宪国的右脸、右肩和右臂等部位严重烧伤,疼痛到失去知觉。

  孟宪国的家位于黑龙江省呼玛县正棋村,离城市很远,医疗条件有限。情急之下,母亲张纪英决定到仅一江之隔的苏联求助。在苏联居民帮助下,孩子被就近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由于烧伤过于严重,孟宪国需要通过植皮保住生命。几经辗转,孟宪国被转移到特格达村一家医院接受手术。

  为救儿子,张纪英献出了近百块皮肤,但仍然不够。于是,院方决定征集自愿捐献皮肤的医护人员。

  最终,两位年轻的实习护士——21岁的多罗什金娜和18岁的菲拉托娃入选。她们共为孟宪国捐献了100余块皮肤。

  手术很成功。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孟宪国恢复得很快。后来,他被送到伊尔库茨克市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

  在苏联,孟宪国先后得到4家医疗机构免费救治。这对中国母子与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感情,医生们亲切称呼孟宪国为“我们的男孩”。

  张纪英曾和捐献皮肤的两位护士约定来日再见。但她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远。

\
  两位捐献皮肤的护士的家人送给孟宪国一家的礼物。新华社记者 王君宝 摄

  为达夙愿跨国“寻恩”

  回国后,孟宪国和母亲时时挂念江对岸的恩人。“母亲在世时一直想去对岸见见她们,但未能如愿。”张纪英去世后,孟宪国继续着“寻恩”的脚步。

  2019年,孟宪国一家来到俄罗斯寻找恩人,多家俄罗斯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幸运的是,多罗什金娜的家人看到这一消息并与孟宪国取得了联系。

  “姐姐27岁便意外去世了。”玛加丽塔告诉孟宪国。

  触摸着孟宪国手臂上移植的皮肤,她仿佛又见到了姐姐。“姐姐捐献皮肤时妈妈并不知情,直到发现她腿上的伤痕。但妈妈并没有责怪她,只是很心疼。”玛加丽塔说。

  为了解更多当年的故事,孟宪国又相继来到曾接受治疗的特格达村和伊尔库茨克市,拜访了参与过救助的医护人员,他们还清晰记得“我们的男孩”。

  “亲情”延续跨国相聚

  在俄罗斯期间,孟宪国未能找到另一位捐献皮肤的护士菲拉托娃。但不久便传来好消息:经多方努力,菲拉托娃的家人找到了!后来,两位护士的家人专门来到中国,为孟宪国庆祝66岁生日。

  遗憾的是,菲拉托娃30岁便去世了。她的家人珍藏着一份老报纸,上面整版报道了孟宪国的故事,标题为《平凡的故事》。但在孟宪国看来,这个见证了两国人民深厚情谊的故事并不平凡。

  在那次生日宴会上,俄罗斯客人送给孟宪国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当年两位护士和“烧伤男孩”的合影。巧合的是,孟宪国也为客人们准备了一份相似的礼物——一幅根据这张照片制成的油画。

  “我身上的皮肤来自亲生父母和挽救我生命的护士。她们都是我最亲的人!”孟宪国希望,这份“跨国亲情”能一直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李佩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