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男,汉族,1982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Flora of Pan-Himalaya Project项目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钟补求泛喜马拉雅青年突击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青促会理事会副秘书长,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访问学者,美国植物分类学会会刊Systematic Botany副主编。主要从事唇形科、桔梗科植物分类及高山植物多样性研究,主持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能力建设项目等,在唇形科重要类群世界性分类修订及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植物志书编研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在本领域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在爱思唯尔、剑桥大学出版社、法国EPD学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著名学术出版机构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7部。
坚定信念初心,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础科学研究是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国家需求为自己努力工作方向的王强,早在大学学习阶段就立志投身我国的基础植物学研究。
200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时,王强坚定地选择了植物学领域里最基础、最艰苦、也是最重要的学科——植物分类学。这门学科是整个植物学的基石,植物分类学基础牢固,植物学的大厦才能建得高。博士学习阶段的三年,他以唇形科冠唇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艰苦的分类学研究工作。冠唇花属在南亚和东南亚广泛用作香料,在我国西南地区也常作为民族药用植物使用。该属先后发表40个种及变种,但争议严重,半数物种的可靠性被质疑,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也混乱不清。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里,王强不惧艰苦,走遍了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的山山水水,每一个分布有冠唇花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常年的野外科考工作中,他采集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实验样品,查阅分析了国内外40余家重要标本馆的标本。在对冠唇花属各物种居群水平性状统计分析以及综合的系统学分析的基础上,他最后全面完成了该属首次世界性的分类学修订。
2011年博士毕业后,王强加入植物分类学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研。泛喜马拉雅地区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理单元,涵盖全球3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中的3个,拥有全球50%以上的7千米级雪山和最壮观的高山植物区系(近2万种植物)。但是,该地区生境极度脆弱,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其植物多样性面临断崖式下滑的风险。《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研是我国主导的、当前国际植物分类学领域最大的研究计划。项目集结了我国以及英美等15个国家的116位优秀的植物学家,持续在泛喜马拉雅地区开展植物多样性考察和植物志书编研工作。
泛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程度非常高,占我国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二,野外科考工作强度非常大。王强作为项目组骨干,十余年来坚持在雪域高原开展植物调查研究,足迹踏遍了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的山山水水。项目启动近十年来,他组织科考队伍采集了10万余份珍贵的植物标本,拍摄珍稀植物影像数据20余万条,为我国掌握这一著名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植物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地形复杂,无人区的科考更是危机四伏,但王强和他的团队毫不畏惧,白天在喜马拉雅无人山区负重徒步考察野生植物资源采集标本,晚上下山则加班处理标本,连续奋战,经常工作到半夜1、2点,哪里有珍稀植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十余年艰苦的野外科考,也在王强脸上留下了高原烈日和风霜的痕迹,曾经的青葱少年也变成了如今大家习惯称呼的“喜马拉雅小黑哥”。由于他的重要贡献,在2021年《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编委会上,经编委会委员投票,他全票当选为项目办公室主任。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勇攀科学高峰
全身心投入植物分类学基础研究的同时,王强始终牢记着自己的使命,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努力的方向,身为“国家队”,时刻心系“国家事”,努力肩扛“国家责”。他先后参加了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综合考察和植物志编研”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主持了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编研,在艰苦的高山植物多样性考察工作中始终冲锋在前。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过程中,王强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不断成长,在植物分类学基础性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不断攀登植物分类学研究的高峰。
2015年,他和洪德元院士联合完成了桔梗科党参属及近缘类群的世界首部分类研究专著,并在国际著名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和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2017年,在党参属分类学专著的基础上,他对桔梗科疑难类群多萼参属开展了深入研究,揭开了这一困扰国际植物分类学界近百年的“桔梗科之谜”,相关成果发表在植物分类学领域著名国际学术期刊Kew Bulletin上。
2018年,他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唇形科冠唇花属的世界性分类修订,基于综合的系统学证据,他建立了该属新的分类系统,发表新组2个,归并不合理的种及变种21个,为这类重要资源植物的科学利用和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础。这部重要的专著也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并于2020年被法国EPD学术出版社再版。
2019年和2020年,他在科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了英文版《泛喜马拉雅植物志》唇形科和马鞭草科两卷册,为两类著名的重要资源植物精准利用和有效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高山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这一系列志书也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极其有用的植物志”,“代表了当今国际植物志书编研的最高水准”。
2022年,他在Cell旗下综合性学术期刊The Innovation发表论文,综述了泛喜马拉雅的地质历史、生境多样性和植物区系的独特性,全面总结了泛喜马拉雅植物志项目已取得的成果和重要进展,揭示了开展该地区多样性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并就加速推进相关研究提出了重要建议。
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中,王强表现优异,但他从未因此满足。因为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凝聚大的团队,协同战斗,才能为国家的基础性研究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在多年的泛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考察工作基础上,依托植物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他组建了“钟补求泛喜马拉雅青年突击队”,组织突击队员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持续在高原艰苦环境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勇担重任,为完成党和国家的科研任务不懈拼搏。
弘扬科学精神,勇当科学传播先锋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中国科学院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王强谨记国家的号召,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在研究生教育和科普工作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他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担任“植物分类与鉴定”“植物系统分类学”等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国科大课程考评中一直深受研究生好评。
2018年入选青促会会员的同年,王强当选青促会北京分会副会长,分管科普工作,积极组织北京分会43个研究所的青促会小组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赴北京以及成都、嘉兴、吉安、宜春的国内多个城市的大、中、小学做科普报告。他还策划打造“爱科学小课堂”,目前已经成为青促会北京分会最亮眼的一张科普名片。2022年,他当选青促会理事会副秘书长,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的各项科学传播工作。目前,青促会在全国各地的地方分会和学科分会,以及全院一百余个青促会小组的科普活动如火如荼,热火朝天,青促会科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王强不仅组织青促会团队开展科普工作,个人也冲锋在前,积极在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央视公开课、央视科教频道、央视国际频道CGTN、科技日报“科普一下”、光明日报“文化时空”等平台和节目做科普报告,向社会公众传播植物学知识。他在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公益讲坛的科普演讲《雪域精灵》,经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全网直播,在线观众近400万。该演讲获得了格致论道年度最具传播力奖。他出版的《泛喜马拉雅植物志》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代表性成果,受邀参加“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赴香港“科创大讲堂”巡回宣讲,得到香港各界的热烈反响。2021年完成香港巡讲任务回京,按照当时疫情防控政策,王强被集中隔离了21天,但他觉得特别值得。因为香港之行优异的表现,他得到国务院香港中联办和中国科学院科传局的联合嘉奖。他带队的泛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考察经央视国际频道拍摄制作英文科学纪录片《多样之境》,于2021年COP15大会期间面向全球播出,获得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的高度称赞和官方推荐,该片还获得了2022年纽约国际电影电视节银奖,在海内外引发热烈反响,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工作赢得了国际声誉。(首都文明办供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