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前一天,8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深海研究的推手汪品先又把自己忙进了医院。此前,得知记者是因为他的新书《科学与文化》要采访他,汪品先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并坚持在住院后采访照旧。他说,自己有话要说。
于是,采访被安排在病房内。说是病房,看着却有些像办公室。一张移动办公桌横在床与沙发之间,上面架着电脑。记者到时,汪品先正坐在电脑前。亮着的屏幕上,是记者之前发给他的采访提纲。问题下面,有他写下的回答。
是什么样的一本书,让他如此用心对待?汪品先究竟想说些什么?
《科学与文化》一书。人民日报出版社供图
缘起
“科学应该是有趣的”
今年8月,《科学与文化》一书正式发行。得知消息的汪品先十分高兴。对这本书,他盼了很久。
9月23日,《科学与文化》新书发布会现场,汪品先在台上分享。人民日报出版社供图
书虽是今年出版,内容却在2021年就有了。课程内容源于同济大学一门名为“科学与文化”的通识课,开课人正是汪品先。
开课是为了重拾大家对科学的兴趣。在他看来,科学实际上分两类,一类是模仿和应用,一类是原创和突破。他将后者称为源头创新,认为前者常见,后者难得。而源头创新就是从文化里产生的,其原动力并不是应用,而是好奇心。
汪品先想着,说一百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同济大学的课堂便成了他的实践地。“科学与文化”一课的课程介绍里这样写道:希望在科学与文化之间构筑一座桥梁,哪怕只是架在校园角落里的一座小木桥。这门课上,老师不用板着面孔教,学生也不用皱着眉头学。
他也确实做到了。好几百人的阶梯教室,堂堂爆满。有结伴前来的学生,有带着孩子的家长,还有不少学校老师。
汪品先在录制B站视频。受访者供图
课程影响越来越大,授课视频被发上网,后又被发到海外,汪品先因此“收割”了一批海内外的粉丝。而当人民日报出版社拿着整理后的授课内容找到汪品先希望出书时,他也欣然同意。
“我觉得这样很好。”汪品先说,多渠道的传播,给了内容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多的可能。汪品先难以忘记,一次在国外,一位留学生对他说:我就是因为你,才选择了现在的研究方向。汪品先说:“这句话我记一辈子。这就是我想做的,科学应该是有趣的,要让更多人看到科学的有趣。”
翻开书,“有趣”的讲述扑面而来——达·芬奇不仅吃素,还是位解剖学家,画的人和动物是有解剖学基础的;马和狗竟然都是红绿色盲;好多学者都是左撇子;在金星上,太阳真的是从西边出来的……更多科学趣谈,等待你到书中发掘。
呼喊
“为什么不是中国?”
1943年的一天,一位名为李约瑟的英国人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国土,却立刻被这个古老的国家吸引,并从此开始了对中国科技史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国古代有如此多的发明创造,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这个问题后被概括为著名的“李约瑟之问”,成为研究中国学的核心议题,也是本书《科学与文化》的核心议题。
“为什么不是中国?是中国人笨吗?显然不是。根源在于文化的差异。”汪品先认为。
如果说书的前四章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科学,讲的是科学如何从文化中产生的,后半部分则是从科学的角度看文化。汪品先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来回答“李约瑟之问”,认为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天然属性的不同导致了现代科学诞生的差异。
自然科学聚焦人对自然的探索。“大陆文明重家庭,讲究守业和继承,探究人与人的关系,偏于内向;海洋文明重个人,讲究开拓与冒险,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外向。”汪品先说。
汪品先分享现场。受访者供图
书中例证众多。从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轴心时期”,柏拉图和孔夫子代表的两种文化;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架起了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航海大发现,是西方海洋文明开拓与冒险的具体体现。在中国,与哥伦布几乎同时期,著名的理学家王阳明也在探索自然,不过用的方式是“格物”。面对院子里的竹子,王阳明“格”了七天,想悟出道来,结果以头痛而告终,于是他不再向外探寻“天理”,改为向内心的求索。
这些对于中国科学界的反思,充满家国情怀,是《科学与文化》一书与汪品先其他书籍的最大区别。也因此,他对这本书抱有额外的期待:希望能产生一些影响,让大家重新认识科学与文化的关系,重视科学文化土壤的培养。
“未来的科学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在现代科学历史上,中国已经失去过两次机会。下一次的机会如何把握?还是要回到创新的源头,从文化中来。”汪品先说。
在书中,汪品先呼喊: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的相互交融,是科学创新的最佳土壤。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深刻认识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甄别我们古文明中的糟粕和精华,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创造东西结合、陆海皆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未来
“推进科学的中国学派”
具体应该怎么做?
汪品先的回答是:推进科学的中国学派,挑战传统的主流观点。
细看这本书,你会觉得一点也不像一位地球科学家写的。因为书中实在有太多多学科的知识——历史、宗教、天文,甚至还有古诗……跨越文理写书是他生平第一回,为此,他做了大量功课。
“科学家首先应该是个文化人。”汪品先认为。从达芬奇到爱因斯坦,从张衡到沈括……“一般讲学数理的喜欢音乐,学生地的喜欢美术。中国当代的海外大科学家,都对古文有极大的兴趣。”汪品先说。在书的五到七章,分别从教育、语言等角度具体阐述了文化对科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汪品先自己也是个例证。他兴趣爱好广泛:小时候就爱看戏曲,高中时三个志愿全填的文科,留学俄国时又喜欢俄国文学。现在,他还常常和爱人孙湘君一同讨论古诗。
“我期待未来有一种新的文化,能够引领科学的发展,更希望这种新的文化由中国人创建。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就要重视文化氛围的培养。我坚信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也能长出科学的新芽!”汪品先说。
汪品先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这个愿景,在他研究的地球科学领域,已经有了一些雏形。近些年,每两年一次的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在他的组织下召开,这个国际会议聚集了全球顶尖的地球科学家,会议地点在中国,会议上的报告发言一律使用中文。他主张用中文打造科学交流的“第二战场”,也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推进中国学派挑战传统认识”的前景。
眼下,汪品先的又一本科普书籍正在酝酿。这一次,他想从宇宙星系一直讲到病毒的基因,一口气把自然界讲完。
病房里,电脑屏幕的光还亮着,他的工作还在继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