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之下,开放“脉动”更强劲
驻足里孜口岸,商贩赶着羊群穿过口岸将羊出口到尼泊尔,两国边民不停穿梭于出入境大厅,汉语、尼泊尔语、英语、藏语交谈的声音不绝于耳。4300米之上的坚毅与柔情
站在狮泉河海关大院门口,回头望去,食堂外墙“幸福一家人”的招牌让记者瞬间充满感动,院落中间的国旗在高原天空的映照下,更显鲜艳。在西藏,见证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经过十多年的持续植绿,如今的南山公园已栽植树苗80多万株,造林面积达4350多亩,昔日的荒山变得绿意盎然。沙海变林海——西藏隆子县跨越半个世纪的治沙奇迹
从黄沙弥漫到碧水蓝天,巨变的背后离不开隆子县几代人的艰苦实干,他们如沙棘一般,将自己的一生投入了这场绿色革命之中。从高原“孤岛”到“枢纽” ,航线延展架起了“空中金桥”
西藏自治区在60年前刚成立时,只有一个机场、一个航站楼、一条跑道,到现在西藏民航已织就了辐射国内主要大中城市以及香港特区,还有尼泊尔、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的航线网,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助推了西藏社会民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雪域珍宝“活”起来:西藏博物馆变迁记
正值暑假,来自江苏的“90后”游客杜明玉,逛完西藏博物馆后,在馆内文创店挑花了眼,藏毯纹鼠标垫、贝叶经书签、藏式面具冰箱贴……“历史传统文化,此刻并没有过时,在这里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杜明玉认为。发展“桃花经济” ,西藏嘎拉村走上生态致富路
在西藏林芝有一个被誉为“桃花村”的嘎拉村,这里以漫山遍野的桃花闻名,从昔日的靠山吃山到如今的“桃花经济”,嘎拉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致富路,更因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而成为西藏发展的缩影。张丽娜:在青藏高原书写生态答卷
站在羌塘无人区的星空下,15年前初到西藏的清晨总会浮现。火车过唐古拉山口时,藏原羚的影子被阳光拉得很长——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片土地将成为余生的牵挂。黄海芬: 雪域高原绽放青春之花
雪域的风裹着花香掠过发梢,黄海芬的目光落在远处雪山之巅。如今,她已是巴宜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也是红色研学展览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八载春秋,她把青春织进经幡,让理想在高原的阳光里生根发芽——这方土地早已不仅是奋斗的坐标,更成了心安处的故乡。卓玛:回藏创业这些年
这位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的藏族姑娘,当初顶着舆论压力“逆势生长”:毕业后进入北京某私企工作,待公司上市后又回到西藏创业。她说:“西藏是我的家乡,无论走到哪,高原的烈风总呼唤着我回家。”斯朗旺扎的铁路人生:从马背少年到高原复兴号司机
斯朗旺扎说,在洛隆县中学读书时,他第一次在课本上看到了火车图案,当时草原上流传着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段要开建的消息,“我问老师火车是什么样的。”他说,他至今记得初中老师的原话:“火车比你骑的马快好几倍。”从山谷走向领奖台,次旦玉珍的滑雪登山逐梦路
“真希望有更多人支持、参与冰雪运动。”次旦玉珍从青藏高原的雪山到世界各地的雪山,在一次次训练、比赛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在与各国运动员的比赛交流中,学习了成熟的技术、找到新的训练方向。从草原到赛场,西藏传统体育焕发新生
“这条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推广之路,我们已经走了十多年,成果开始慢慢显现。”罗辉坦言,作为一名老体育工作者,无论是对马术的热爱,还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情怀,都已经深深烙印进骨子里。“未来,我和同事们将带着这份热爱,继续走下去。”一张藏毯的守正与创新
在日喀则市江孜县的一家藏毯编织车间里,珍拉正盘腿坐在织架前,双手在密集的经线间灵巧地穿梭、挑动、打结,一幅寓意吉祥的大鹏金翅鸟图案,在她手下逐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