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王忠红,让高海拔农牧区实现“吃菜自由”
2025年08月22日16:47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董硕
小号 中号 大号

7月份的西藏林芝,正午的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空气里却透着一股子清冽。在西藏农牧大学的农场里,《环球人物》记者见到了王忠红。

他身穿绿色外套,站在一片绿意盎然的试验田边,几乎与田间的植株融为一体。枝叶间的小番茄长势喜人,他时不时弯下腰查看,又抬头与周围的来访者交流。一个不留神,王忠红钻进了他的“立体菜园”,灵活地穿梭在矮矮的蔬菜架之间。

这是他自主研发的“高海拔庭院蔬菜立体无土栽培设施”,上下三层,种植着36种不同的瓜果蔬菜。49平方米的小天地看似有限,却凝聚了他多年的科研心血,也承载着高海拔农牧民“吃菜自由”的希望。

葱蒜味的“野韭菜”

王忠红与西藏的缘分始于2006年。

那一年,他刚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听闻西藏蔬菜产业发展滞后,他怀着满腔热忱,毅然投身边疆的科研与教育事业。

西藏农牧大学位于林芝市,群山环抱、林木葱茏,空气中弥漫着鸟语花香。王忠红一踏上高原,就被这里的环境深深吸引。爬山采样、田间劳作,每一次与自然的接触都让他感到无比开心。

开心之余,王忠红也时常在心里琢磨:我能做些什么研究呢?

“读研期间,导师曾告诉我青藏高原有丰富的野菜资源。但是,研究什么野菜?怎么研究?我却完全没有头绪。”王忠红说。

一天傍晚,王忠红结束了一天的野外工作,正蹲在路边休息。忽然,月光下他看到了一朵盛开的蓝色小花。出于好奇,他伸手轻轻触碰花瓣,又凑近闻了闻叶片,竟有一股类似葱蒜的气味迎面扑来。

王忠红随手采了一株带回学校,仔细研究后发现,这是一种野生葱属植物,味道鲜香,可以食用。“我查过文献,野生葱属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全球约有上千种,仅在青藏高原就分布有几十种,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这一刻,他的研究方向逐渐清晰起来。

王忠红在林下调查野生葱属植物资源。

由于野生资源受生长季节和环境的限制,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需求,王忠红开始尝试人工栽培野生葱属植物。可现实却并不容易——从野外移栽回来的野韭菜,经常坚持不了多久就死掉了。

“有的野韭菜是从海拔4500米左右的地方挖来的,把它种在海拔不到3000米的地方,根本没办法适应。”王忠红无奈地说。后来,他只得将野外的土也一起带回来,帮助它们慢慢适应新环境。

经过多年的试验与筛选,王忠红最终将青甘韭等野生种纳入人工栽培研究的重点。“从野外采集种源、建立资源圃,到驯化、筛选优良个体,再到实现高效人工栽培,这个过程走了十多年。”王忠红说,“如今,青甘韭的栽培技术已基本成熟,预计明年就能大面积种植。”对此,他满怀期待。

王忠红在人工栽培的青甘韭地里,测量花的大小。

高海拔地区的“吃菜自由”

在海拔4300米的山南市措美县,王忠红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地有村民在自家屋檐下砌起水泥槽,上面覆着一块塑料布,里面种满了蔬菜。“高海拔农牧民吃菜较少,我原本以为他们对蔬菜的需求并不迫切。”那一刻,他看见了老百姓对蔬菜的渴望。

从那之后,王忠红的奋斗目标又多了一个:让高海拔地区的农牧民实现“吃菜自由”。

“高海拔地区风特别大,温度偏低,不利于蔬菜生长。当时我就在想,能不能把院子利用起来。”王忠红回忆说,这里的农牧户大多住两层楼房,院子周围还有围墙,本身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对高原的大风有一定削弱作用,同时温度也比空旷地带高。

2014年,王忠红依托温室原理,研发出第一代“高海拔庭院蔬菜立体无土栽培设施”,“其实就是一个放在庭院里的小拱棚”。但是,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院墙虽然挡住了风,却也遮挡了阳光。

王忠红在立体栽培设施内指导学生。

随后,王忠红尝试将大棚改成可移动式,采光更好了,但需要至少20个人合力才能推动;他又尝试把大棚加高、分成三层,栽培面积大了,可底层几乎照不到阳光。“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有新的麻烦出现。”王忠红说。

“后来,我们把大棚内的栽培床分块化设计,一共三层,每层做成12个栽培箱,箱体之间留出空隙,采光效果立马就提升了,管理操作也方便了很多。”直到2018年,这套立体栽培设施才逐渐定型。

第六代“高海拔庭院蔬菜立体无土栽培设施”内部结构。

更关键的是,王忠红还根据蔬菜的生长习性做了精细化布局。“上层是强光高温环境,可以种植西瓜、黄瓜这类喜温喜光的蔓生性果蔬;中层是弱光中温环境,可以种植对温度、光照要求较低的大白菜等;下层是弱光低温环境,就种菠菜、生菜等耐阴、耐低温的叶菜。”这样一来,一个有限的立体空间里,却能同时种下36种不同的蔬菜。

到目前为止,“高海拔庭院蔬菜立体无土栽培设施”已经迭代到第七代。虽然尚未全面推广,但在部分农牧民家庭试点中已初见成效。王忠红说:“我有信心,在海拔5000米以下有人居住的地区,农牧民家庭都能够通过这套设施,实现真正的‘吃菜自由’。”

王忠红在立体栽培设施内种植的番茄和甜瓜。


责任编辑:李佩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