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聚焦“农村庭院”这一村民聚居基本单元,实行“庭院党建+”治理模式,通过细化网格管理、学习宣讲前移、推进院落议事等举措,把工作触角延伸到村民家门口,打通连家入户的“毛细血管”,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进一步筑牢农村社会治理根基。
细化组织体系,“小庭院”变“子单元”
按照“地域相邻、利于管理、便于活动”的原则,茂南区在原有的农村网格划分基础上,依托村民院落布局细化管理服务单元到村民庭院,重点选取在品行素质好、群众威望高、能力意愿强的党员骨干、乡贤、能人的家中庭院设点,庭院门口悬挂“党建庭院”的标志牌,服务联系邻里10-15户村民,完善构建“村级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建庭院”三级组织体系,实现全域乡村微治一院兜底覆盖。
目前,茂南区全区已推选出459名庭院长,实行庭院长负责制,庭院长承担活动组织、民情收集、矛盾调解、协调服务4项基本职责,确保“院内事有人管”。每年度组织村民以投票形式开展“最美庭院长”评选,向履职尽责、积极奉献、群众认可的“庭院长”予以党员评星定级量化加分、通报表扬、奖励补贴等激励。
茂南区还从区组织系统干部队伍中择优选派306名“庭院党建指导员”挂点下沉指导,按照“有学习教育安排、有居民议事机制、有结对服务队伍”的“三有”标准,全面规范“党建庭院”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党建庭院”459个,全区9个乡镇153条村“党建庭院”覆盖率达到100%。
学习阵地前移,“小广场”上“微党课”
茂南区聚焦农村党员居住较分散、集中学习难的问题,在全区459个党建庭院点开设家门口的“庭院课堂”,把学习课堂从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会场移到村民庭院现场,从室内搬到室外。茂南区党员教育中心围绕政治理论教育、党章党规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方面精选党课学习内容,制定符合村情实际的党员学习清单,指导各镇建立庭院长送学领学机制,成立“庭院长”宣讲团,推动庭院长带领农村党员群众及时跟进学。
同时,茂南区针对以往“你讲我听”的单向度、静态式学习模式,建立党员人人上讲台,人人讲党课的机制,把“一人讲”变“大家讲”。袂花镇大路椰子村村民林裕荣主动整合自家庭院资源,融合党建元素打造了党员读书亭,成为当地党员群众学习新理论、领悟新思想的学习新阵地。
庭院长在抓好专题宣讲的同时,其他时间则注重从村民身边可感可触的关键小事破题,根据村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对接资源开展“发展经验交流”“生产技术讲座”等。当前,茂南区9个乡镇建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已发掘来自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领域的381名乡土人才,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根据各村庭院长收集的村民需求,定期邀请致富能手、能工巧匠、区级业务部门骨干到各村“庭院学堂”讲课,目前全区各党建庭院已开展各类生产技术培训服务1300多次。
突出邻里共商,“小板凳”议“大家事”
在茂南区的153个村,“有问题向庭院长反映”已成为村民共识。近年来,茂南区实行“议题大家提、内容大家议、结果大家定”邻里共商机制,聚焦村民关心关注的问题常态化开展院落议事,有效消除村民到村委会提意见嫌麻烦、不自在等心理,破解群众议事参与率低、议事质量不高等难题,做到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
为了让村民议事更高效,茂南区规定由各村党组织牵头负责问题收集与议题派单,庭院长接单后具体抓院落议事开展与意见执行落实。同时,制定《庭院议事文明十条》,推动村民按时参与议事、文明进行议事。
今年1月至今,茂南区各村通过庭院议事,收集民情民意640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多个。其中,金塘镇通过组织各村开展庭院议事广泛调动起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今年以来累计清拆危旧房562间,完成建筑外立面改造2281栋,成功创建省级卫生镇。今年8月中旬,新坡镇合水村党员柯亚统家的党建庭院开展了一次针对该村段路灯规划建设的庭院议事会,经过村民沟通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该村路灯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羊角镇潭桥村用好区农业农村局业务骨干挂村指导的“技术”支持,通过组织村民开展“庭院经济发展”主题院落议事切实提高村民发展经济的主动性,推动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发展特色养殖与种植。该村塘陈片区村民陈叔在联点庭院的协调帮助下,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庭院空地种植了荔枝、龙眼等经济果树以及菊花、一品红等季节草药,通过线下集市售卖结合线上电商销售,每年增收了近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