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创业密码:科创人才为何在这里追梦?

2022-04-13 18:00:00来源:环球人物网作者:尹洁 李佩蔺
原标题:蓉城创业密码:科创人才为何在这里追梦?
  四川省会成都,以“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闻名国内外。近年来,成都的美景、美食更是被外界所熟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日渐深入人心。
  城因人而兴,人因城而荣。数据显示,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达2119.2万人。作为人才和产业聚集高地,成都高新区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2021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00.6亿元,全年增速11.1%,累计上市及过会公司总数达54家,占成都市1/3以上,其中100亿元市值企业达到17家。
  4月12日,成都高新区又一家企业正式登陆科创板。至此,该区科创板上市公司数达8家,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总数达10家。新上市企业不断涌现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区不断完善的企业培育和服务体系以及区域良好的发展环境。一大批企业在此扎根成长,一颗颗创新种子逐渐进化成“领头雁”“独角兽”。
任斌:我们将不断深挖工业无人机的应用场景
  任斌清楚地记得,公司在成都高新区注册成立的时间——2010年4月8日。那一天,他所创立的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有了一个新家。
  早在1998年,任斌就开始做无人机这一行了。他是国内最早论证微型飞行器的行业专家之一。2000年,他研发出了国内最小的40公分可用飞行微型无人机。
任斌(受访者供图)
  “我一直想找机会创立一家无人机企业。2010年,终于有了自己的‘纵横’。”任斌对记者回忆道。
  注册公司时,他四处打听成都营商环境相关政策,最终决定让企业在高新区起步。
  “如今回过头看,当初选择注册在高新区是很正确的。从写字楼的租赁、企业的上市、研发补贴等各方面,我们都得到了高新区的帮扶和支持。”任斌说。
  公司成立之初,连同他在内仅有3名股东、1名普通员工。4人从飞控导航系统开始做起,直到2015年,无人机行业迎来发展高峰期,纵横公司也吸引了投资人的关注。有了更多资金后,团队开始做无人机整机,选择了固定翼无人机这条赛道,将固定翼长航时、大载重的优点,与多旋翼无人机和无人机直升机垂直起降的优点结合起来。
  就在这一年,由于菁蓉汇(双创园区)办公环境好、租金合适,同时还能招聘到大量画图、写软件代码的人才,纵横打算将这里作为企业总部。
  “我们找到了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员寻求帮助,他们耐心答疑解惑,最终纵横成功入驻了菁蓉汇。”任斌说:“总的来说,高新区对企业的识别、扶持是很人性化的。”
  当时,纵横租赁了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域,按常理说,应该配备70—80名员工,但公司只有20—30人。任斌当时对高新区许下承诺:“纵横很快就能发展起来,用不了多久就能达到200、300人。”结果刚进入2016年,公司人员规模就已达上百人了。
  2015年,纵横推出了第一台CW20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在市场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如今,公司已拥有8种型号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将这一系列做成了工业无人机领域的标准形态。
  除军工领域外,目前纵横的产品还被应用在测绘、电力(能源巡检)、水利环保、公安安防、消防、应急、自然资源保护等领域,比如追踪山林中哺乳动物的繁衍、迁徙情况,帮助新西兰一所大学在海边寻找稀有海豚等。
  “我们将不断开拓、深挖工业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另外,我们也对高新区提出了一个新想法:希望高新区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帮助我们将研发中心、总部集中搬过去。”任斌说。
  事实上,为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成都高新区正在大力引进领军人才,设立了20亿元的专项资金,并发布了专项支持政策。如果领军人才团队在该区开展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经评审可给予最高1亿元的经费支持。
  2021年1月,“岷山行动”计划在成都高新区正式启动,在5年内将投入3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榜单发布后,吸引了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积极申报。
陈景超:以互联网、物联网思维去改造传统产业
  2021年7月,领悦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回想起那一刻,公司总裁陈景超仍然很激动。
  “当时全体员工都在欢呼。那一刻的兴奋、喜悦,让我们感到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没有白费。”陈景超对记者说。
  今年2月,领悦服务刚刚度过了20周岁生日。20年前,它诞生于四川眉山,从提供一个项目的物业服务起步,凭借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一步步做大做强,先是成为中国物业管理百强企业之一,再跻身中国物业管理企业第一梯队,直至登陆港交所,开启集团化运营。
 陈景超(受访者供图)
  “我们作为成都高新区的一家本土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陈景超说,“高新区是成都经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因此对于企业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是比较大的。可以说,在企业发展期间,无论我们在经营、管理等方面遇到任何困难、困惑,高新区都会给予我们全力的支持、帮扶,为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的发展更为顺利、迅速。”
  2019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省市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始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计划。2021年11月,该区召开招商引智动员大会,提出未来五年通过政府投入资金并撬动社会资本,推出总计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其中设立100亿元天使母基金,为企业成长量身定制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
  陈景超表示,从成都放眼整个川渝地区,有着大量的发展机遇。目前公司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的项目占比,已经达到整个管理规模的80%以上。随着科技赋能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会有更多值得深度耕耘的领域。
  “自2015年开始,整个行业就开始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我们作为行业重要的一份子,在早期就开始践行‘以互联网、物联网思维去改造传统产业’的理念。”陈景超说。
  比如,领悦服务斥资建设了信息化平台,以更好地解决业主需求,包括报事报修、缴纳物业费等服务;利用客户端,企业还开展了业主满意度调研,收集业主对物业服务的意见、反馈等,通过优化管理、服务流程,提升业主对物业服务的体验;近年来,领悦服务在知识产权方面也获得了一些软件著作权,目前正在申报一些专利。
  “这些科技应用手段提升了业主的物业服务体验,解决了他们的日常需求,也增强了业主对于物业服务的黏性。”
  陈景超表示,展望未来,领悦服务将继续坚持“务实、专业、长期主义”的公司理念,聚焦服务领域。“当企业拥有了良好的服务口碑,我们才可以通过团队努力对口多元化需求,推动经营,进而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拥抱科技力量是大势所趋。我们会不断探索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物业服务领域的应用,助力于行业的转型升级,助力于提升行业在大众心中的形象。”
梁朋:积极开发本土创新型疫苗和生物疗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医药行业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四川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梁朋对记者表示:“整个生物医药领域都希望通过各自企业的技术或能力,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出努力。”
梁朋(受访者供图)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疫情暴发之初,三叶草生物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技术积累,正因为这些前期技术积累,公司基于其独特的“蛋白质三聚体化”技术研发的新冠候选疫苗SCB-2019项目才有幸获得了“国际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的资助。
  三叶草生物是梁朋在美国成功创业后,回到中国再次创业的成果。
  梁朋的父亲曾是四川医学院(现为华西大学)生物化学系的老师。从小受父亲影响,梁朋1978年从成都考入北大生物系。毕业时,他入选了国家第二届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赴美留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梁朋又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间,他发明了“基因差异显示技术”,并与导师一起将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后来又相继获得了几个国际大奖。之后,梁朋在波士顿成立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将自己的技术实现了产业化。
  在美国学习、生活了20多年后,梁朋选择了回国发展。
  “我希望利用自己发明的'蛋白质三聚体化'技术,在中国开发创新型疫苗和生物疗法,造福患者,为中国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我父亲年纪渐长,我很想回来陪伴他,跟他分享科研上的进展和结果,无论成功与否,我知道他都会鼓励我。”
  2007年回国时,梁朋带着100万美元,作为第一笔启动资金。当时中国的生物制药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绝大部分投资人都是房地产商或一些传统药企。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尝试投资新的方向,这为很多回国技术人员提供了机会。
  至于创业地点,当然首选家乡成都。除了感情外,也因为成都高新区所提供的平台和支持。
  早在1998年,成都高新区就设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2000年,中国成都博士创业园正式在成都高新区揭牌成立。在当时,这是全国首家由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
  “创业刚开始时,我们的中试车间和实验室的设立就得到了高新区的扶持。他们的支持对我们来说非常及时,让我们可以很快地投入到研发当中。”
  在三叶草生物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成都高新区一直积极协助公司申请各类科研基金,也给予创新人才等多个项目的资金扶持。从区域到省、市,各级部门都对三叶草生物给予了很多扶持。
  “四川的人才政策是比较完善的。从成都市到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都是非常大的。”梁朋说。
  为支持公司新冠疫苗的研发,成都高新区提供了非常及时且多方面的支持,包括:协调四川省卫健委和疾控中心,协助三叶草生物成为全球最早一批完成新冠病毒S-三聚体抗原检测和鉴定的新冠疫苗企业;协调急需用于试验的医用口罩、生物安全防护服等,保障企业疫苗研发的物资需求;协调其相关品种申报省食药监局绿色审批通道,加速应急攻关相关产品上市进程等。
  2021年,三叶草生物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梁朋表示,公司将加速新冠疫苗的商业化生产和上市,帮助亟需疫苗的人们,同时将继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打造全球创新实力。目前除了成都研发中心,他们也正在上海和英国剑桥建设研发中心。
  “我们在成都继续发展的目标和理念是不会改变的。未来希望进一步与成都高新区密切合作,共同谋求更大的发展,回馈家乡。”
  上述三家企业的发展故事,只是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人才服务和政策,已成为中西部地区人才密度最高、人才吸引力最强、人才活力最优的区域之一。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各类人才超过70万人,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90%以上,近三年吸引青年本科人才落户14万人,人才岗位供需指数达22.8,人才创办科技企业超过5万家。截至去年底,该区市场主体存量近28万户,其中企业17.88万户。未来5年,成都高新区将力争聚集500名科技和产业领军人才、1000名青年科技人才,各类人才总量达100万。
  筑巢引凤的故事还在继续,随着一只只雏凤茁壮成长、展翅高飞,更年轻的一代也将破壳而出,并终将“雏凤清于老凤声”。
责任编辑:李佩蔺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