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过客”,却给了“毛孩子”一个家

2024-06-18 16:26:14来源:环球人物网作者:徐贺
  如果你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受伤倒地,流着血或者不能动,你会怎么做?如果你出门遛弯,发现一个孩子迷路了找不到家,你又会怎么做?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施以援手。但是如果受伤的、迷路的是一只动物呢?有多少人会停下,多少人会走开?
  为流浪猫“找一个家”
  凭我们过往类似经历来估计,走开的不在少数,停下的也未必都能帮上忙,因为有些人想帮,却不知道该怎么做。有一次,我和表妹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那时,正值我在表妹家小住。她在小区里发现一只流浪猫,皮毛脏兮兮的,两只耳朵形态都不一样,也不知道是否受过伤。表妹从小就心软,自打发现那只猫咪后,就老想着“它没有食物、没有家可怎么办”。我没养过宠物,更是手足无措。看着表妹满脸愁容,我开始在脑海里,努力“搜寻”能帮得上忙的朋友。
  小薇就这样被我“搜”了出来。但她却说:“我养的是狗,没养过猫。”我刚要泄气,她又给我发来另一个人的名片:“你问问兰雅。她是专门救助小动物的,肯定能帮你。”
  我乍一看,“呀,还是个‘老外’,她真能指导我们救援动物吗?这事靠谱吗?”我的心里犯起了嘀咕。就在这时,兰雅给我发来了一份《动物救助指南》,是她所在的动物救援组织“苏州小动物关爱团”(以下简称“关爱团”)制作的。这份指南事无巨细,从遇见流浪小动物,到为其找到一个合适的收养家庭,这个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指南里都有所涉及。
  不久后,在兰雅的指导、帮助下,表妹楼下的那只流浪猫被邻居收养了。正如指南里所提到的,为流浪猫找一个家,并非易事,有很多事要办、很多信息要掌握:抓猫、找兽医、检查、打疫苗、绝育,找收养人等。后来,表妹和邻居在聊起这件事时,也常庆幸这一切尽管繁琐,但也还算顺利。
  但如果救助动物的是个外国人呢?语言不通,又该怎么办呢?兰雅说,她刚来中国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这群“老外”,建了个“关爱团”
  兰雅很喜欢猫。在意大利的家里,她养过的那只猫,曾陪伴她度过了17年的岁月。但那时,她救助动物的经验少之又少。2017年,兰雅刚搬到苏州没几天,就在公寓楼下发现一只病恹恹的猫咪,“它看起来随时可能没命,但因为语言不通,我真不知道在中国该怎么处理这种事。”
  实际上,中国并不缺动物救援组织,每个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民间自发团体。当时,帮助兰雅救援那只病猫的,就是苏州当地的一个小团体。但由于语言障碍,这些组织对外国人来说还是“有壁”。后来,兰雅遇到了“关爱团”。这个由外国人发起、建立的团体,让她感觉“一切都没那么难”。
  “关爱团”的发起人之一,是动物保护者,也是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施爱伦。
  那是2015年12月,一个周五早晨,施爱伦正给学生们上课。透过教室的大落地窗,她看到商学院大楼外的灌木丛里有几只小狗在玩耍。课间,她来到这片灌木,发现四只小奶狗,还有一个塑料狗窝。见此情形,她联系了管理办公室。同时,她也发现,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有几拨学生会特意来照顾这几只小狗。但他们彼此互不认识,也没有合作。
  施爱伦把这些学生召集起来,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天气越来越冷,再过不久就是春节。当他们离校回家后,谁能来照顾这些狗狗呢?很快,学生们反应过来,提供狗窝、狗粮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得快点帮小狗找到收养家庭。
  不久后,他们成立了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学生动物福利俱乐部,帮四只小狗找到了温暖的家,这就是“关爱团”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行动之初,学生们建了个微信群,群名叫“Puppy!Kitten!”(小狗!小猫!),此后,这个群不断有人加入。群成员不仅有本校师生,还有其他高校师生和社会人士。兰雅就是其中一员。
  随着群成员越来越多,出现在“Puppy!Kitten!”群组视野中需要被救助的动物也越来越多。但对于一个没有资金来源,没有固定人手的校园组织,这个工作量超出了学生们所能承担的范围。因此,这个群后来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继续作为校园组织存在,另一个就是后来的“关爱团”。由于工作繁忙,施爱伦也将团体的领导工作移交给了另外一位女士——来自加拿大的玛丽,苏州另一所高校的教师。
  接手工作后,玛丽为“关爱团”取了名,也为之设立了基础的框架和规则。在玛丽手中,“关爱团”的知名度不断扩大,不到一年就吸引了近400名成员,大部分是外国人,也有一部分中国人。不论是谁,都可以在这里寻求或提供帮助。
  “比如,一个外国人遇到需要救助的动物,但又人生地不熟时,就能通过‘关爱团’的救助指南,找到附近合适的兽医。同时,我们会能在群里发布广告,为流浪猫、流浪狗寻找临时寄养人或永久收养人。在筛选收养人时,我们也会给出建议。如果救助人不会中文,我们还会派出中方成员去和收养候选人面谈。”兰雅说。
  救助“毛孩子”,也结交了中国朋友
  兰雅说,这些年来,救助者们常和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兽医、志愿者、寄养人、收养人等,“他们会保持联系,甚至时常见面,处成好友。那个当初很可怜,如今很幸福的小家伙把人们联结在了一起。”
  在兰雅看来,这样的联结,也能够帮助外国朋友们走出自己的小圈子,真正走进他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在中国行好事,也在这里拓展生活经验、结交中国朋友,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这是个正向的循环。”
  除了直接救助动物以外,“关爱团”还会做一些基础性的支持工作:他们寻找靠谱的兽医、和他们供职的宠物诊所谈合作,让通过‘关爱团’介绍过去的小动物能获得一定的折扣;他们探寻城市里对宠物友好的餐厅、酒吧,让带着“毛孩子”的人更加享受与宠物相伴的生活;他们组织类似“狗狗马拉松”这样的活动,把养宠人群、商家、兽医等聚集在一起。
  梁卉,就是“狗狗马拉松”这类大型活动的负责人,她也是“关爱团”核心管理员中唯一的中国人。和本地商家对接,谈折扣谈合作,为活动拉赞助,梁卉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在今年春天举行的第三届苏州“狗狗马拉松”中,她协调了数十家赞助商,100多个参赛狗狗家庭,60多名志愿者,还有摄影师、乐队等。大家带着自家萌宠,在独墅湖畔度过了欢乐难忘的一天。
  同样地,这也是关爱团成员们难得的放松时刻。他们平时的工作包括,给不配合的狗狗做绝育,为要离开宠物医院的猫咪找临时寄养人——这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也是他们融入当地的方式之一。
  在“关爱团”大部分外国成员看来,尽管自己只是这个城市的过客,但仍希望做点什么,“无论一个人来自何方,既然生活在这里,就有义务让这片土地、这座城市变得更好。同样地,你也会因此而受益。”
责任编辑:李佩蔺
关键词: 外国友人 苏州小动物关爱团 流浪动物 救助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