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主任钟意娟表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全民健康、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而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关注一个孩子从孕育到出生再到长大成人的生命周期。
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线”?
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说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认为“起跑线”指的是孩子的早期教育,认为让孩子越早学东西越好、学得越多越好。可结果却是一些孩子由于繁重的课业压力、过高的成绩要求和期待,越来越厌恶这种“填塞式”、“被迫式”学习,越来越难获得成就感和自尊心,对挫折的耐受力、生活事件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差,心理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呢?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主任钟意娟认为,真正的“起跑线”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上的。第一个起跑线是母亲在怀孕时,孕妇可能会面临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所以需要准妈妈们科学安排产检,接纳身心的变化,减少不必要的焦虑,以平和的心态应对这一段旅程。同时,丈夫和亲人的呵护与倾听也有利于孕妇在孕期保持良好的心境。这些都有益于胎儿的身心发展,胎儿的父母都应该遵循这个规律。
第二个起跑线是在出生后的婴儿阶段,母婴在进行喂养时亲密而安全的互动,还有夫妻之间的良好关系会让婴儿感觉到温馨的气氛,这些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个起跑线是在幼儿期或童年初期,孩子要开始有目的、有规划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了,这一时期是培养一个孩子愿学、爱学、能学的起点,这就需要父母主动学习和了解孩子当前所处阶段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引领孩子成长。比如,一开始,孩子们需要在“玩”中学,游戏本身就可以促进大脑发育,让孩子在游戏互动和规则中学习如何跟别人相处,学习社会规则,学习怎么处理问题,并在各种各样的“玩”中探索自己的兴趣。接着,当孩子开始对某些领域产生兴趣,并且有了强烈的求知欲,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发展,这时就可以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和孩子共同规划课余生活,报一些兴趣班,或者和学校的内容相联结,抓住契机引导其开展更加深入的学习,这就是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才能提升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责任感。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学习成为亲子间唯一的话题,也不要将所有的活动都和学习对立起来,可以合理安排一些能够增加家庭成员间互动的家庭活动,并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私人时间,以此建立起来的家庭温馨时刻和良好的亲子关系,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助力。在不同的起跑线,给予孩子不同的关注,才能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这六大标准
作为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和家庭治疗师,钟意娟指出,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学者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活动特点,提出“心理健康六标准”,包括智力发育正常、能正确认识自己、稳定的情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协调的个性、遵守规则热爱生活。简单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情愉快,而心情产生于对自我以及外部客观的认知和感受。其实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不是静止不变的。比如有的时候人际交往上有一些小冲突、情绪不稳,只要时间不长,个体不是很痛苦,自已能化解或者通过别人的帮助化解了,展现了“动态的平衡”,这样的心理就是健康的。
那么孩子有哪些表现的时候家长要予以关注?
当孩子有任何烦恼,比如不开心、不自信、感觉不安全、紧张担心、反复抱怨同学老师的时候就表示心理健康出现了波动,这是一种信号,家长就应该重视起来。但是,通常人们认为的心理问题就是比较严重的状态,建议要从生理反应、心理反应、社会反应这三方面来观察。生理方面的信号,如孩子出现身体各种各样的难受,家长带去检查又没有问题;或者出现睡眠、食欲不好时要警惕。心理方面的信号,如孩子出现极度自卑、自我贬低明显,紧张、恐惧等,有时流露消极的情绪甚至身体上有划痕要警惕。社会反应方面,当孩子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紧张,矛盾比较多,迟到早退反复请假或者不上学,就更要警惕了。不能坚持上学或者社交都提示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从专业的角度评估已经是社会功能受损了,这时可能就达到了疾病的状态。
钟意娟建议,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以上的各种变化,当发现孩子出现情绪波动,一定要腾出时间关注孩子、进行深度交流,并且要以倾听为主。重要的是家长要表达无论怎样自己都是关心和爱孩子的情感,并且相信孩子的感受,不要认为孩子是“矫情”、“不想上学”。当家长也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不要讳疾忌医,可以找心理卫生专业机构咨询、评估、诊断和治疗。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