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老师,我找到了镇馆之宝——青釉荷叶形盖罐!”“我找到了斗笠盏!”日前,位于四川遂宁的四川宋瓷博物馆里,在最新一期周末集雅小课堂展厅寻“宝”环节,孩子们凭借展品碎片线索,在众多展品中找到6件与茶相关的宝藏。孩子们穿梭在各个展区寻宝,解锁着文物密码,浮想着宋瓷背后的传奇故事。
周末研学
两万青少年沉醉“小课堂”
“博物馆研学更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家住遂宁市河东新区的谢黎说,学科类培训没有了,孩子周末需要有合适的平台拓宽视野,博物馆研学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几年前,我在宋瓷博物馆公众号上看到周末有研学活动,马上就给大娃报了名,现在二宝上小学了,我也给她报了,两个孩子都很喜欢。”
2021年9月,四川宋瓷博物馆通过融入优质课程、盘活内外资源、首推“周末集雅小课堂”等举措,向平时因为时间等关系不能到博物馆参观、体验的青少年推出周末研学课堂,打造研学基地文旅融合新模式。
“我们馆是四川省首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这些年,我们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宋代文化,不断迭代更新课程内容。”宋瓷博物馆群工部负责人介绍,依托丰富的宋瓷馆藏,不断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开发出《宋代斗茶文化探究》《宋瓷纹饰赏析》《宋代瓶花与花器赏析》《宋代制瓷工艺探究》《瓷韵寻香》五门研学旅行课程,通过不断增设手作、实验、探秘等更具有操作性、探索性、趣味性的环节,吸引了大批青少年。
参加研学的青少年在斗茶文化课堂学茶史、习茶礼、观斗茶,了解宋代茶饮风尚,变身小小茶艺师;在制瓷课程中区分陶与瓷,了解了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简史、古代制瓷工艺流程,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亲身体验制瓷乐趣……菜单式的课程,符合青少年不同的研学需求;“量体裁衣”的课程设计、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让青少年有所得、有所悟。
“课程有创意,老师专业用心,孩子们收获了知识和快乐。”谢黎不住称赞,宋瓷博物馆的研学课程设计有学问,孩子觉得有趣,在感官体验之后有所收获。“拿《瓷韵寻香》这一课程来说,大娃参加的那一期,同学们先寻宝,寻宝的过程中老师讲解制香工艺等,然后打香篆,最后制香囊;小宝参加的那一期孩子年龄相对小一些,老师先讲解香文化,然后带她们寻找馆藏瓷制香器,最后体验制香囊。”
截至目前,宋瓷博物馆的研学活动已累计开展130余场次,参与学生两万余名。
牵手学校
探索博物馆研学更多精品内容
将学生带进博物馆的同时,宋瓷博物馆也在积极推动馆藏文物“走出去”,开展别样的研学。
排版、涂墨、铺纸、按压、揭纸……看着《相思》《悯农》等诗词以最古老的活字印刷方式经自己的手呈现在纸张上,学生们兴奋地大呼过瘾,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北宋时期。
3月8日,宋瓷博物馆走进河东新区紫竹路小学开展活字印刷进校园活动,现场教授学生活字印刷技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现场,博物馆工作人员利用图文解读、视频播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了活字印刷的历史渊源、印刷道具、雕刻工艺等知识,现场演活字印刷的制作工艺。学生们相互配合,不一会儿一张张充满墨香的印刷作品就完成了。
“从课本中我知道了活字印刷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却不知道字到底是怎样印刷出来的。”“这是我亲自动手制作的活字印刷作品,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性的体验活动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伟大的发明,大家都非常高兴,意犹未尽,民族自豪感高涨。”师生们纷纷表示。
近年来,宋瓷博物馆充分利用场馆优势,整合展教资源,开设研学课程,将馆藏与孩子的兴趣结合起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成为青少年不可替代的“第二课堂”。“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宋瓷博物馆结合社会热点和学校需求,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创新展出方式。建立管校合作长效机制,通过科普月、科普周、流动博物馆等,走进中小学,采用现场教学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解文物故事,展示遂宁的名胜古迹以及历史名人,让大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宋瓷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博物馆拓展研学活动,是场馆展教活动的有效外延。课程研发需要根据馆内大量展项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与归纳,形成更为集中的体验路线,能够使孩子们在极具情景化的环境中体验与学习。“今后,我们更多的是和学校一起策划、探索博物馆研学的组织形式,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内涵,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博物馆力量。”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