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民英雄” 解读严峻形势

张伯礼对今冬疫情的三点建议

2021-10-25 10:46:19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作者:尹洁

2020年12月,张伯礼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张伯礼,1948年出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2010年—2018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20年8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新冠肺炎肆虐至今,全球已有8000多万人确诊、180多万人死亡,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民现在正遭受磨难。最近第二波疫情来得更凶猛,每天确诊、死亡的患者人数都在攀新高,让我们非常心焦,因为我们感同身受。”张伯礼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一年前的此时,中国武汉正处于至暗时刻,全体中国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抗疫之战——火速援鄂、封城封路、足不出户、停工停产……当时的西方政客冷眼旁观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但短短一个半月后,中国就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2020年3月18日,武汉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首次双双清零。那一天恰好是张伯礼72岁的生日。
  “这是给我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张伯礼说。
  回顾不平凡的一年,张伯礼感慨良多。“中国人民打了一场坚强的疫情阻击战,相当于一场全民战争。除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人命大于天、团结互助、舍己为人、顾全大局……这些文化平时不太显眼,其实已经融入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血脉中,到了危险时刻所迸发出的力量可以排山倒海、气壮山河。”
  “这两个月的防控非常关键”
  进入冬季以来,欧洲、美国等地出现了新一轮疫情,我国疫情也呈现多点散发状态。2021年1月2日至4日,河北省石家庄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4例,无症状感染者40例。目前全省进入战时状态,石家庄市人员、车辆均不得离市。除了河北,辽宁、北京、黑龙江也出现了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上海、广东相继从英国输入确诊病例中发现了新冠病毒突变株。
  在这种形势下,张伯礼多次呼吁春节期间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一些人疑惑,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有几亿人在旅游、户外娱乐,也没有出现状况,为什么现在反而不可以?
  “现在正处于寒冷季节,非常适合病毒生存和传播。”张伯礼说,“从今年初到2月底,这两个月的疫情防控非常关键。看看国外疫情失控的状态,更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态势啊!如果大家坚持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加上普遍接种疫苗,疫情形势就会有根本性好转,或者说决定性胜利就来了。”
  张伯礼就近期的防控问题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坚持少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的良好习惯。第二,相关部门要鼓励就地过春节。必须返乡的可适当安排提前放假,让流动人口错峰出行,分批次回家过年及返回,不要都赶到春运高峰那几天,尽量避免拥挤。第三,医疗卫生部门要随时做好准备,发热门诊、隔离病房依然不能懈怠,一旦发现个别零星散发病例,要在第一时间把病毒阻断。特别是基层卫生机构要警觉起来,对有发热、咳嗽、咽痛患者尤要慎重诊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张伯礼坦言,国内疫情的多点散发或局部小规模暴发的状态在近期是难以避免的,但中国不会再出现武汉那样的大规模蔓延的疫情。“我们对于多点零星散发病例一旦发现就能够很快控制,很少传到四代,证明我国对于疫情防控的经验和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2021年1月7日,山西省卫生、公安交警及交通部门工作人员在通往太原市的高速公路出口联合防疫检查,对过境人员车辆进行测温和登记,并根据防控需要,对来自中高风险区相关车辆进行劝返,严控疫情。
  《环球人物》:河北全省已经进入战时状态,京津冀三地联系紧密,北京、天津应重点做好哪些防控措施?
  张伯礼:河北的石家庄、邢台暴发聚集性疫情,自1月2日发现首例确诊病例后至今(10日),河北省的累计确诊本土病例已超过200例,孙春兰副总理也到了石家庄指导抗疫工作,数个省市医护人员驰援河北。短短几天时间就完成了石家庄、邢台1000多万人的第一轮核酸检测,在较短时间内已经进行了较严格的排查与隔离,同时采用了积极主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疫情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北京和天津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从京津冀三地人流和物流特点出发,严防疫情输入风险。确保来自或到过高中风险地区的人员及时隔离。如果出现个别病例,必须第一时间全面排查追踪,坚决用最快速度、最高效率,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环球人物》:一些国家早前就开始接种疫苗,国内最近也在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张伯礼:我国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启动时间是最早的,并且是五条技术路线平行推进。虽然个别国家看似在接种时间上比我们早了一点,但大家知道它们是将一些研发环节跳过去了。疫苗研发是非常严谨的科学过程,每一步都不能少。中国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来做,因此国产疫苗的质量是可靠的。不过,疫苗的产能有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我认为普遍接种大概需要半年时间。
  《环球人物》:在这段时间里,如果接种了疫苗,防疫措施会有变化吗?
  张伯礼:不可懈怠。所有的防疫措施仍然要严格坚持,才能保证普遍接种以后产生最好的效果。注射疫苗后产生抗体需要大约4周的时间,并不是打上就能立竿见影产生保护作用。另外,疫苗需要一定规模的接种人群才能产生群体免疫效果,而现在的接种者还很少,防控措施必须坚持。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外防输入懈怠不得,国内更不能掉以轻心。
  过度“自由”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去年3月中旬,张伯礼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时候写过一首名为《疫考全球》的诗,其中一句是:“一张试卷考全球,千万生灵任赌裁?”这是他对于西方国家一些政要在防疫政策方面不负责任的言行导致出现重大失误的感慨!
  “疫情刚在欧美暴发时,他们有的领导人曾说这是一个大号流感,天气转暖后会自行消失,甚至说戴口罩的是懦夫、隔离是对自由的扼杀,等等。这些不负责任的话无异于拿着千百万老百姓的生命去赌博。”张伯礼对记者说。
  《环球人物》:自从国内疫情被控制住以后,全球抗疫的焦点就转向了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您认为欧美地区的疫情拐点何时到来?
  张伯礼:我很同情这些地区的人民,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控制住疫情。对全世界来说,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独善其身,所以欧美国家尽快接种疫苗是必须的,同时加强疫情的严格防控,这样才有可能谈到“拐点”。我看到欧洲一些国家已经严格起来了,包括封锁疫情严重的地区、圣诞节禁止聚集等,这是正确的。遗憾的是,美国人还在搞大规模集会,其中不少人仍然不戴口罩,我对此非常担心。
  《环球人物》:您提到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不仅有制度因素,还有文化因素。
  张伯礼:文化是经过千锤百炼,逐渐积淀而形成的。中华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全球唯一一直延续从未间断过的文明。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华文明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去传承发扬。我想通过这次疫情,西方世界会有自己的深刻思考。民主制度的异化带来了治理能力和效率的低下;如果“自由”不受限制,每个人都只从个人利益出发、放纵自己,那么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没有生命权的人权其价值又是什么?
  这次疫情是对各国政治制度、治理能力、文化价值观的大考。我们是闭卷考试,西方是开卷考试,考试成绩自有公论。我们用牺牲换来的宝贵经验却被人为地排斥,但一味地甩锅、抹黑代替不了对疫情的防控呀,亿万人的健康、百万人的生命不知能否唤醒西方政治家们的理智,我劝他们好好思考思考。
  “中医不但要治好病人,还要揭示机理”
  除了制度、文化,中医药也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抗疫初期,习总书记就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治疗方针。在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张伯礼等中医药专家学者带领团队拿出了有效的中医药方案,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在疫情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伯礼告诉记者,他的团队早期治愈了一名30多岁的男性患者。离开方舱医院时,这名患者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而是说了一句“不敬”的话:“别看你们中医治好了我,我也不相信中医。虽然你们能治好,但你们说不出是怎么治好的!”
  这也是多年来中医受质疑的一个代表性观点。张伯礼觉得这名患者的话虽然刺耳,但不无道理。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课题。“中医不但要治好病人,还要揭示治疗机理。我们要把古老的中医用现代科学、现代语言诠释好,不但解释自己,还可以丰富发展现代医学的研究内容。”

2020年2月15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医务人员正准备给新冠肺炎患者派发中医药品。
  《环球人物》:听到对中医的质疑时,您会反驳吗?
  张伯礼:我觉得不用反驳,疗效就是最好的证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健康维护,它的疗效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对慢性病、重大疾病、老年病等,当然还有疫病。国家相关部门也在加强相关研究的资助支持,希望把中医药的治病原理讲得更清楚。
  虽然有病人质疑中医,但我们还是把他们的病治好了,这是最重要的。就算想质疑中医,也得先活着才能质疑,对吧?
  《环球人物》:您认为外界对中医药的成见是基于什么判断而形成的呢?
  张伯礼:中国人对中医药的质疑,在近代历史上有过两次。第一次是民国初期,当时国穷民弱,落后挨打,统治者丧权辱国。一些知识分子刚刚睁眼看世界,看到西方的科技、军事、物质水平先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所致,甚至说中国方块字不改,中国就没有希望。他们的动机是恨铁不成钢,希望祖国尽快强大起来,不再被人欺负,因此自我否定、学习西方技术和文化在当时形成了一股潮流。中医药作为旧文化的代表首当其冲,消灭中医甚至被国民党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最后因全国中医医生的抗议和群众支持中医才作罢。
  第二次反中医的潮流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再一次看到了西方的高楼大厦、军事武器、高速公路、物质生活,并形成出国留学高潮。一部分人因盲目崇拜西方科技文化而自我否定、矮化自己的传统文化。以“科学”的名义反对中医药一时成为时尚,甚至要把中医药赶出医疗体系。
  这两次潮流都是有时代背景的,所产生的影响至今仍然很深。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已经变得越来越有自信了,一个民族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靠经济、科技,还要有优秀的文化。而文化是更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巨大进步,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华文化也受到欢迎。中医药作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已经被世界逐渐认识和关注。通过这次疫情,我想海内外很多人对我们的传统医学有了更客观、更深刻的认识。
  《环球人物》:您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经过这次疫情,年轻人对于学习中医的态度如何?
  张伯礼:这从我所在的学校——天津中医药大学的高考招生情况就能看出来。比如2020年新生的高考成绩,有一多半省份的平均分超出各省一本线六七十分,这是历年来所没有的。
  新生入学后,我和他们有过面对面的座谈。很多学生说,原本没打算报中医,因为这次疫情才报了。这些孩子很朴实、很直率,也有奉献精神,我觉得他们会成为杰出的中医药学子。
  《环球人物》:去年您获得了“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从您个人来说,多年的研究工作最令您自豪的成果是什么?
  张伯礼:我没有什么可自豪的,只是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把该做的都做了。按照我的意愿,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让古老的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医药,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就是我最高兴的事。培养更多超过自己的学生,让我热爱的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更快乐的!
  中医药现代化的工作,我做了几十年,多多少少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觉得这次疫情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进程,它将改变世界,也将影响我们。“抗疫三月短,格物几年许?”这是我在武汉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更加坚定信心,走好我们自己的路。中医药应该发扬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也要造福世界、造福全人类。(本刊记者 尹洁)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