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万万阿庆嫂,久唱不衰《沙家浜》

2021-10-15 10:51:18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作者:黄先懿

电影《沙家浜》剧照。

  ○ 本刊记者 黄先懿
 
  汪曾祺两次重写剧本,京剧名角逐句调整唱腔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江南多地相继失守。苏州、常熟、太仓一带的抗日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迅速建立了人民抗日自卫队。两年后,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六团东进江南,在阳澄湖畔与人民抗日武装会师,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伏击黄土塘,夜袭浒墅关,火烧日军机场,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随后,为顾全抗日大局,避免与国民党顽固派发生摩擦,部队奉命西撤,不得不将一批伤病员留在阳澄湖畔养伤。留下的新四军战士在地下党和当地群众的掩护下,与敌伪进行了巧妙的斗争,并不畏艰苦、重组武装,逐渐将队伍发展壮大,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抗日力量。
 
  “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三十六个伤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的鱼米之乡,流着血啊流着汗……你的威名震撼了江南,你的钢刀刺破了敌人的心房……”1943年,一首抗日歌曲《你是游击兵团》将这一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此后,这一故事不断丰满,相关艺术创作层出不穷。
 
  20年后的冬天,刚从香港、澳门演出归来的北京京剧团,接到了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成现代京剧的任务。沪剧《芦荡火种》讲的正是当年阳澄湖芦苇荡中的新四军、地下党和抗日群众的故事。它取材于崔左夫撰写的《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和江南抗日义勇军政治部主任刘飞的回忆录《火种》,又参照历史资料,以故事发生地为轴心,融进大量真实事件,精心塑造出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胡传魁、刁德一等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
 
  1960年,沪剧《芦荡火种》在上海正式首演,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改编,而在全国演出此剧的剧团更达31个之多。
 
  北京京剧团接到改编任务后,将剧团演员队伍中的“四梁”——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四柱”——赵燕侠、谭元寿、马长礼、李世济等蜚声京剧界的名角全部动员起来,从京剧的唱念做打出发,逐字逐句进行打磨,剧本则由汪曾祺、杨毓珉、萧甲、薛恩厚四人联合改编。
 
  因为突击改编,时间仓促,排戏的周期又很短,首场彩排时大家都不满意。为了改好剧本,北京市委安排剧组到部队体验生活,到阳澄湖实地勘察,又借上海沪剧团赴京演出之机,组织观摩学习。
 
  以汪曾祺为主要执笔者的编剧们反复讨论,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如阿庆嫂,既写她作为茶馆老板娘的干练、泼辣、精明,又写她作为中共地下联络员的机警、聪敏、多思;既着力写她对党的忠诚,又用心写她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如此,一个既能“铜壶煮三江,招待十六方”,又“沉着机智有胆量”的阿庆嫂,就立起来了。
 
  同时,汪曾祺还注意吸收传统京剧的长处,尽可能把每场戏写得集中、紧凑。《智斗》一场中,阿庆嫂与投靠日本的“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明枪暗箭”,斗智斗勇。刁德一抓住阿庆嫂一句“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阴险发问:“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阿庆嫂洞察刁德一的别有用心,脸上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如今,这出戏中的《智斗》《授计》《斥敌》等早已成为久演不衰、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段。2017年大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祁同伟、高小琴几次三番互探虚实,唱的就是《智斗》选段。
 
  1964年4月,现代京剧《芦荡火种》在北京正式公演,轰动一时,连续演出100余场,盛况空前。
 
  3个月后,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毛泽东主席观看了《芦荡火种》的演出,大加赞赏,并提议将剧名改为《沙家浜》:“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电影《沙家浜》海报。

 
导演:武兆堤
主演:谭元寿/洪雪飞/马长礼/万一英/贺永瑛
类型:剧情/戏曲
上映日期:1971-08
片长:125分钟
 
  197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现代京剧《沙家浜》拍摄成彩色舞台艺术片,搬上银幕,在城市乡间广为放映。“18棵青松”、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和真挚的军民鱼水情,打动了无数人。戏中的反面人物“忠义救国军”的草包司令胡传魁、狡猾奸诈的参谋长刁德一,则成为人们笑谈的对象。
 






电影《沙家浜》剧照。
 
  生动立体的角色,引发了人们对原型的追寻,尤其是沉着机智的阿庆嫂,最为戏迷所关注。然而,时至今日,虽经多方考证,阿庆嫂原型究竟是谁,一直难有定论。一说是时任沙家浜区委书记、地下党员朱凡,有说是常熟时任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范惠琴,也有人说是开茶馆做交通站的新四军地下交通员陈关林之妻陈二妹,还有人认为阿庆嫂的原型其实是常熟董家浜东来茶馆老板胡广兴,因戏剧表现需要而改为女性角色。
 
  数年前,“18棵青松”原型之一的新四军老战士吴志勤曾被问及《沙家浜》角色原型的问题,他答道,当年的抗日战场上,有许许多多的“阿庆嫂”和“沙奶奶”,她们就是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代表,是千千万万投身抗战的妇女的化身。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