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视剧《风起陇西》中,由演员杨颖饰演的“柳莹”一角让人印象深刻(视频截图)
影视剧《风起陇西》热播之际,剧中“柳莹”一角的妆容让人印象深刻。近年来,随着多部影视作品对古人穿着打扮的细节还原,网络上掀起了一阵阵“仿古热潮”。
从慵来妆、半面妆到桃花妆,从蛾眉到八字眉......这些“仿妆”也为我们生动再现了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变迁。那么,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历朝女子妆面又有何特点呢?
清洁、滋润、打底
精致妆前步骤不可少
与现代相似,古代女性的妆前步骤大致也分为清洁、滋润、打底这三步。
《礼记·内则篇》曾有这样的记载:“冠带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浣。”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古人的“洁面产品”多以草木灰为主。而由于草木灰中含有可去油污的碳酸钾,也可用于衣物的清洗。
到了汉代,部分女子开始在洁面时使用“石碱”(类似于香皂),以便保存和携带。但由于在当时,“石碱”还颇为稀有,寻常百姓家中大多会使用淘米水来替代。
清洁结束后,为使妆粉更加服帖、妆容更显自然,古人们研究了不少含有特定功效的中药配方,来制作面脂。这一点,与现代热销的各类精华霜有异曲同工之妙。《肘后备急方》中写道:“生杏仁,去皮捣,以鸡子白和,如煎饼面,入夜洗面,干涂之,旦以水洗之,立愈。姚方云,经宿拭去......仍得光润皮。”这种方法是用于美白;也有方子是用土瓜根,既起到了美白祛痘的作用,还能充当隔离霜,减少后续化妆品对肌肤的伤害。
接下来,则是白妆打底。值得一提的是,肤白不仅是古时评价美女的标准之一,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肤如凝脂”“冰肌玉骨”这些词汇,便是对这一点的有力印证。在百姓家中,多见米粉敷面,尽管用作原料的大米常见,制作方法也相对简单,但由于其附着能力差,掉粉也是常见的事。
后来,随着“炼丹”之风的盛行,人们发现了更好的底妆材料——铅粉。由于质地白皙细腻,光泽感强,覆盖力好,不易掉粉,铅粉成了秦汉贵妇们的“宠儿”。要是在铅粉、米粉中再加上香料,还可当作固体香水来使用。尽管在古时,铅粉曾一度被奉为“美容圣品”,但由于其本身含有毒性,对身体伤害巨大,如今也已被禁用。
胭脂、眉笔、口红
古人彩妆的三大神器
那么,古代的彩妆又会用到哪些物件呢?
汉朝时期,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带回了植物“燕支”(注:“燕支花”的花为红色,叶为蓝色,色彩鲜艳),就此打破了原有单一的“粉白黛黑”妆面,开启了“彩妆时代”。
“燕支”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直接用丝绵蘸红色燕支汁敷面;另一种则是把红色燕支汁晒干压膜制成小花片,花片沾水溶化后,其汁水则可着色。
到了南北朝,人们在燕支汁粉中加入牛髓等物,并调成膏状,称为“燕脂”,后演变为“胭脂”。由于其色泽鲜艳、稠密润滑,粘附性强,还能保湿,便被一直沿用至今。
描眉,是精气神的重要体现。关于眉毛的画法,古人可谓下足了功夫。从八字眉、远山眉、分梢眉、涵烟眉到拂云眉等等,单单在唐代,女子的眉形就多达十几种。这些画眉的原材料,最早为“黛”。一种是青黛,来自植物粉末,用它画眉,可呈现青黑色、青色、蓝色、翠色、绿色等。另一种是石黛,黑色矿物,研磨成粉后可调成“墨汁”,用眉笔蘸墨描绘。
最后,则来到了彩妆的“点睛之笔”——口红。早期,因朱砂掉色严重,唇妆也显得不太均匀。直到后来,人们在朱砂中加入了动物脂肪,才调和成了滋润性强、不易掉色的“口脂”,也称“唇脂”。有趣的是,在古时流行的红色唇妆,演变至今也依旧经典。
病娇妆、醉酒妆、伪素颜
当代流行竟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妆面好不好,搭配很重要。回溯上千年的妆容演变史,我们不由感慨,在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老祖宗们竟也能将化妆这件事玩出了花样。
有书云:“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说的就是在东汉时期流行的“愁眉啼妆”。愁眉,如同人发愁皱起的眉头;啼妆,则是用铅粉或米粉在眼角妆饰,仿佛刚哭过一般。而这一妆容的发明者,正是东汉大将军梁冀之妻孙寿。扮上此妆后,孙寿显得娇弱病态,让即将出征的梁冀觉得被人牵挂,心中也不由得升起怜爱。这一点,是不是与现代的“病娇妆”有些相似?
·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酒晕妆”(视频截图)
·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桃花妆”(视频截图)
唐朝时期,人们根据胭脂在脸部的浓薄程度,又创造了“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等。其中,“酒晕妆”最为浓艳,“桃花妆”次之,色浅而艳如桃花,“飞霞妆”则比前者更为淡雅,有白里透红之感。
到了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人们的审美更偏清秀质朴,因而女子的妆容也极为素洁。明朝时期,则承袭了宋代的素雅简洁,胭脂比例浓淡恰到好处,看起来有点像今天的“伪素颜”。
·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珍珠花钿妆”(视频截图)
除了这些用常规“产品”打造的妆面外,古人还常用花钿来装饰面容,如:珍珠、金箔、昆虫翅膀、云母片、鱼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花钿的形状有圆形、菱形、桃形、梅花形、铜钱形、雀羽斑形、三叶形、双叉形、鸟形等等。其中,以各种翠鸟羽毛制作而成的“翠钿”较为出名。这样的精致程度,也让不少人直呼“果然还是古人会玩”。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找到古时流行妆容的影子,由此可见古人们的审美及智慧可一点儿不比咱们差。
(本文综合自解放日报、澎湃新闻、上观新闻等)